圖為複旦大學圖書館醫科館主題書展區
“複旦‘打卡王’一年在圖書館打卡學習1424次”“最長情的張同學預約同一個座位159次”“武漢大學圖書館外文數據庫疫情期間下載量翻番”……由高校圖書館一年一度發布的“閱讀報告”,尤其是知名高校的“榜單”屢屢引發熱議。
大學圖書館在大數據賦能下,正在不斷開拓抵達知識的雲端新場景:通過數據采集和管理形成“數字集市”,精準為每個人提供個性化閱讀書單、建設知識圖譜。日前,複旦大學圖書館上線“數字基座-數據中心”,多所國内高校圖書館及産業界專家學者共同探讨大學建設智慧圖書館的情景和面向未來的圖書館新生态。
“數據集市”為更多應用開發提供可能
今年,社交平台的一則熱門話題“怪不得能上複旦”,讓一張複旦大學圖書館醫科館數據截圖刷屏。“打卡王”孔同學來了1424次,風雨無阻的潘同學在館天數301日,最愛泡圖書館的陳同學在館時長2325.5小時,最愛相約學習的湯同學預約了多人研讨間137次,醫科館貓頭鷹郭同學167次學到淩晨才離開……原來,位于複旦大學楓林校區的醫科館,設有24小時無人值守圖書館、24小時自修室、VR手術室、特展區、學術讨論區等。
值得一提的是,醫科館一樓的咨詢台還有當紅服務館員——機器人“複小白”長期駐守,每天兢兢業業為讀者提供關于圖書館的各種資訊,它手捧的觸屏上還有圖書館介紹、找書和館内導航等常用功能的快捷入口。
從2014年推出“對賬單”服務,到2021年“我的複旦2021年度報告:《我和圖書館的故事》”,複旦圖書館大數據對基礎服務提供全方位支持。複旦-阿法迪共建智慧圖書館學研究中心相關負責人成偉華坦言,2017年新建的醫科館具備明顯的數字化建設優勢,不僅為學生提供更高效的館内空間預約服務,通過對大數據的挖掘,也從雲視角拓展了更多以人為本的可能。從圖書數據庫、師生數據庫等文獻資源,圖書細粒度、複旦學者數據集等個人明細信息表,到7天借閱排行榜、預約排行表、師生年度利用圖書館的數據等個人行為事實信息,形成的“數據集市”為數據應用開發提供進一步可能。
精準服務縮短讀者抵達知識的距離
對大學圖書館來說,利用大數據實現精準服務,将也進一步縮短讀者“抵達”知識的距離。上海市經信委大數據處副處長山棟明認為,圖書館的這波轉型并不是“轉行”,紮根在大學,其始終不變的追求是“打造知識的燈塔”。在此過程中,圖書數據庫是基礎,而知識圖譜的建設是關鍵。
有學者觀察到,在疫情期間,不少高校圖書館的數字化優勢體現得更為明顯,随着“雲服務”不斷升級,圖書館從閱讀空間延展出複合型的學術交流平台。
據武漢大學圖書館發布的《圖書館2021年度閱讀報告》,疫情期間,數據庫使用量大幅提升,外文數據庫下載量翻了一番。清華大學圖書館副館長窦天芳介紹,該校也已制定并實施“開放科學”支持計劃,充分發揮圖書館在“知識傳播”生态鍊上的專業優勢。
多位專家指出,建設智慧圖書館的意義在于使知識傳播和交流的阻力最小。過去,依靠别人的推薦、模糊的關鍵詞檢索等往往不夠精準,讀者費時費力。未來,推薦算法或許是圖書館差異化發展的關鍵,讓讀者告别劣質書單和碎片化閱讀,由圖書館為每個人提供定制書單。以浙江大學圖書館為例,推出的“求是學術搜索”檢索引擎,正為讀者提供“一站式”檢索的新一代學術資源發現與獲取平台,可便捷搜索圖書館所有學術資源。
打造元宇宙圖書館,讓閱讀充滿樂趣
放眼未來,圖書館的面貌更令人期待。如今随着元宇宙興起,在未來的元宇宙圖書館,每天有多少數字人來這裡深度學習,或許會是一項“流量”考核指标。
上海圖書館副館長劉炜認為,圖書館的“智慧”将進一步體現在直接滿足讀者的需求,省去各種“中間過程”。當新的革命性技術降臨,圖書館虛拟空間興起,或将成為穿越虛拟真實世界的“門”,形成知識類型和形式更豐富的元宇宙圖書館。
那麼,元宇宙時代的圖書館将會以何種面貌出現?複旦大學大數據研究院、國家智能評價與治理實驗室基地副主任趙星認為,新一代圖書館将成為城市的“第三空間”,将通過知識媒介進行社交,在虛拟世界裡模拟讀書空間,閱讀者以虛拟形象和身份進行交流,還可以聯動作者進行新書發布、讀書會等活動,讓閱讀充滿樂趣,知識更深入“心智”。
“線上的虛拟空間和沉浸式交互環境的打造,是當前典型的應用探索。”為了說明這一點,趙星以一個名為“巴别圖書館”的項目舉例。該項目收錄了從古至今、關于巴别塔倒塌之前的各類描寫,當讀者單擊鍵盤的“F”鍵,就可以開啟“飛行模式”,在圖書館内飛行。當讀者“翻閱”衆多書籍中摘抄下來的剪報時,仿佛在探索和梳理一個個謎面,這個空間由每一個讀者共同參與構建。
劉炜表示,元宇宙時代的圖書館建設需要同時進行實體空間的價值重塑和虛拟空間的開疆拓土,屆時,“圖書館的本質不是書,而是知識的交流”。
作者:儲舒婷
編輯:李晨琰
圖片來源:複旦大學圖書館醫科館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