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老舍曾這樣評價過清代文人蒲松齡。他的一部《聊齋志異》,說盡鬼道人間,刺貪刺虐,在中國婦孺皆知,甚至走出國門,對西方文學家如卡夫卡等人也産生過重要影響。
而這位大師的人生,卻始終在貧困線上掙紮,連自己的著作也無錢印行。種種痛處,隻印證了一句古話:"窮愁著書。"
蒲松齡出生在崇祯十三年(1640)農曆四月十六日。那天夜裡,他的老爹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個身穿袈裟,瘦骨嶙峋,走路搖搖晃晃,胸脯上又貼着一塊銅錢大的狗皮膏藥的和尚來到了自己的卧室裡。當時妻子即将臨盆,正躺在床上,蒲父正要上前攔阻,那和尚卻倏忽不見了。蒲父正驚異間,忽然被一陣響亮的嬰兒的啼哭聲驚醒,随後,接生婆向他報告喜訊,說他又添了一個兒子。
他老爹高興極了,急忙起身,"拖兒洗榻上,月斜過南廂。"在明亮的月光的照耀下,蒲父驚奇地發現兒子的胸口處竟然有一顆銅錢大的黑痣。他立即想到了剛才夢中的情景,黑痣的位置大小正和和尚胸前的膏藥一模一樣,于是認為他就是苦行僧轉世。
人們在研究《聊齋志異》及其作者蒲松齡時,竟發生了"蒲松齡究竟是哪個民族的作家"的争論。有人說他是漢族,有人說他是蒙古族,有人說他是色目人,有人說他是回族人,還有人說他是金女真族人,衆說紛纭,奠衷一是。
蒲松齡自撰的《族譜序》中說他們家是漢族,是山東淄川人,老祖先曾在元朝當過地方官。有學者進一步查證,《元史·世祖紀三》有記載說,元世祖忽必烈曾規定總管由漢人擔任,并強調"永為定制"。由此,認為蒲松齡的先祖蒲居仁應該是位漢人,進而可以說自元朝以來,淄川蒲氏就是漢族人。
也有曆史學家查證出,蒲是回族人采用的漢族式姓氏,是宋代來自西亞的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色目人)的後裔。宋代,很多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來到中國,他們的名字前大多數上"蒲"字。"蒲"是阿拉伯語的漢譯,意為"尊者"、"父親"。在中國定居下來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其中一些便以"蒲"為姓。、
但根據蒲松齡《述劉氏行實》上的記載來看(劉氏乃蒲松齡之妻),蒲松齡全家信佛重僧且全養家豬,不符合山東地區回族人及其後裔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
而按照蒲松齡的《族譜序》,他的祖先是"蒲魯渾"。而"蒲魯渾"是阿拉伯的漢音譯。其實,魯渾是(靈魂)的漢譯。日本史學家要原駕藏經過多年研究,認為南宋末年官居泉州市舶使的蒲壽庚是阿拉伯人,其後裔先後遷至水春、德化,甚至海外,後來泉州市區的氏族人亦是從東石遷回的。據說,蒲松齡的祖上就是在那個時候遷至山東的。但注意的是史學家蘇興則推測蒲松齡的遠祖是女真人。理由是"蒲魯渾"是女真族習用的名字,女真語"蒲魯渾"漢譯"布囊";按照金人姓和名的關系,認為蒲魯渾隻是名,還應有姓,如烏延、蒲察之類"。後來又有人從蒲松齡先祖蒲魯渾、湧居仁"并為元總管"及蒲家遭到的"夷族之鍋"兩條線索,發據史料,為"女真說"做出了一些補更正。
而且《元史》中有金末州一帶的女真人降蒙之後,在大蒙古國時期任總管的例子,如淄州人奧屯世英降蒙之後曾任德興府尹,其弟保和由德興府元帥改雄州總管。另外,蒲氏的"夷族之禍"發生于金朝末年。
金朝之時,大量女真人遷到山東、河北等地,侵占農民的土地,使得大批農民失業破産,激化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1213年,蒙古兵分三路南下攻掉金朝,山東地區郡縣亦遭摧殘。山東紅襖軍乘機發動反金起義,淄川、臨淄一帶的女真人也遭到紅襖軍的殘酷報複,他們見女真人就殺,連襁褓裡的孩子也不放過。
《蒙古族簡史》肯定地說:"蒙古族文學家蒲松齡,把采自民間的鬼怪故事編寫成《聊齋志異》,借以反映社會現實,内容生動有趣。"關于蒙古族說的根據是,蒲魯渾的名字是蒙古人的名字,因為蒲魯渾和蒲居仁都當過元朝的大官,隻至元末蒲家家道中落。當代著名學者路大荒先生在《蒲柳泉先生年譜》當中明确地解釋說道,相傳元朝傾覆之際,蒲家曾将遺孤更名易姓寄養于外家楊氏處,明代洪武年間,又複浦姓,現在許多的蒲姓人都稱他們的祖上是蒙古族。
另外,"蒙古族說"的專門研究者臧路章先生由《氏世譜·蒲小傳》中"相傳蒲姓為元世勳"一語,推斷測川流姓為拙赤合撒兒後裔,拙赤合撒兒及其長子野苦可能是蒲魯渾、蒲居仁的父、祖輩,認為蒲松齡遠祖不僅是蒙古族,而且可能是蒙古族中的皇族由于資料缺乏,争論此起彼伏,并且每種說法都有缺陷。
但是依據元代的官制,可以考究出,在元朝擔任路口總管的人均為色目人、女真人,蒙古人是不可能擔任這個職位的。因此說蒲松齡是蒙古人有欠妥當。
關于蒲松齡民族屬性的争議,由來已久,始作俑者是蒲氏後裔;而半個世紀以來引發學術争論的卻是路大荒先生的文章。1957年,路先生在《前哨》上發表的《蒲松齡》一文,明确地提出:"我訪問過許多姓蒲的人,都有他們是蒙古族的傳說。"自是之後,便陸續派生出了許多說法,如回族說、女真族說等等。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蒲松齡是漢族這一說法,但是由于相關的資料太少,所以還不足以證明他确實是漢族血統。
曆史紀聞:深淺度挖掘曆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