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江姐》根據小說《紅岩》改編,由閻肅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在1964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在北京首演,自此轟動全國,常演不衰。2021年,中國歌劇舞劇院受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的委任,由文旅部藝術司、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宣傳局、中國歌劇舞劇院出品歌劇《江姐》(2021版),由中國歌劇舞劇院排練并演出。經典藝術講堂将分為兩期,由導演王曉鷹、指揮許知俊、第五代“江姐”王莉帶領大家賞析歌劇《江姐》。
優美的旋律代代相傳
相比語言藝術、視覺藝術的直觀性來說,音樂作為一種聽覺藝術,它塑造出的藝術形象是抽象的。從心理學上解釋,對音樂的記憶通常是一個反複感知的過程。因此,對于音樂的創作來說,很重要的一點是去重複它的旋律。歌劇《江姐》在創作上就充分發揮了這個優勢。老一輩作曲家們對中國民族民間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揚,對民族音樂創作手法的借鑒可謂出神入化,達到了運用自如的境界,就如同阿炳創作《二泉映月》一樣,幾乎無法分辨哪句是他寫的,哪句是來自街頭民間流傳的旋律。幾十年來,歌劇《江姐》動人旋律代代傳承、廣受歡迎,可以說音樂創作的成功是其中關鍵的因素。老一輩藝術家們向民間學習的創作态度更是值得我們學習。
“詩化意象”的舞台處理
歌劇《江姐》(2021版)的标志性改變是在沒有改動原劇本和音樂的基礎上,将原先幾乎全部處在幕後的合唱、伴唱、領唱都呈現到舞台上。
原劇本的音樂寫作中,合唱與主角的關系不是現實的人物關系。因此,導演要運用各種處理方式使合唱隊群體與主角之間的情緒産生一種“現實邏輯之外、情感邏輯之中”的呼應和映襯。有時,合唱隊在舞台上長時間沒有開口,但他們始終以“情感背景”的意義存在于台上,存在于主角近旁或身後,從而使得音樂關系情境化、行為化,以體現歌劇藝術音樂交響織體的視覺規模。
原版演出中的舞台時空是寫實的,以再現環境形象為主要任務。而歌劇《江姐》(2021版)将合唱搬上舞台之後,舞台變成了一個寫意的空間構成,可以自由進行“詩化意象”處理。這樣處理合唱所獲得的“舞台自由”讓導演有可能去做一些更有情感、更主觀、更意象化的舞台處理,也為繡紅旗、江姐犧牲等經典場面提供了極大的藝術創造可能性。這正是将合唱搬上舞台的實質性意義和真正的藝術功效。
江姐犧牲的場面,從冰冷堅硬的大牆上開出一片片紅梅。這正是“詩化意象”舞台呈現
經典作品重排既要“守正”更要“創新”
音樂創作方面,歌劇《江姐》(2021版)在忠實原作的基礎上,對配器進行一些調整,讓音樂更加澎湃、具有抒情感。将合唱搬到舞台上,從音樂的角度來看實現了演員的直達聲,合唱演員作為群衆演出參與表演,增強了舞台戲劇效果。而“詩化意向”的舞台處理與歌劇藝術本身也是高度契合,因為歌劇音樂具有最深刻的抒情性。
對主創團隊來說,《江姐》是一部值得緻敬的作品,歌劇《江姐》(2021版)要忠實原作。但是重排不是簡單地照搬原有創作,應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新創作。近六十年來一代代藝術家面對着這份譜子,因為時代的不同,肯定會有不一的解讀。今天,我們看這份譜子,進行新的創作一定要跟時代發展相适應。
主講人簡介
王曉鷹,著名導演,導演學博士,中國國家話劇院原常務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央戲劇學院博士生導師。全國宣傳文化系統首選“四個一批”人才;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榮獲“優秀話劇藝術工作者”及“新世紀傑出導演”稱号。
主講人簡介
許知俊,著名指揮,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主任,特聘教授博導,中國樂派國樂團團長、首席指揮。作為當今樂壇活躍的著名指揮家,與海内外很多樂團、歌劇院有着廣泛的合作,并率團出訪歐、亞、美、非洲很多國家及地區,在一些著名的音樂殿堂執棒演出。如紐約林肯藝術中心、巴黎香榭裡舍大劇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雅典衛城古劇場等。
主講人簡介
王莉,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教授,原解放軍文工團、原空政文工團著名青年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第五代“江姐”飾演者;第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青聯委員;第十屆文代會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安徽省青聯常委。曾榮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中央電視台第十一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美聲專業組金獎;文化部全國藝術歌曲大賽演唱一等獎;全國“五個一工程”文化新人獎。
國家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部/策劃
王曉鷹、許知俊、王莉/講述
趙海風/主持
高夢楚/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