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是很多熱戀情人常挂在嘴邊的肉麻情詩,然而你們知道這“三秋”到底是多久嗎?
這兩句詩出自《詩經·王風·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這是一首非常簡單的情詩,全詩沒有卿卿我我一類的肉麻之語,但就是這直白露骨的思念之情千年來打動了無數人,其中的“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更是傳唱不衰。
詩歌采用了三章複沓的手法,将男子對心上人的思念寫到了極緻。
那麼采葛的姑娘啊,我是那麼地思念她,一日沒看到,就好像隔了三個月那麼長。
那個采蕭的姑娘啊,是多麼地令人想念啊,一天沒看到她,感覺好像過了三個季節。
那個采艾的姑娘啊,多麼令人牽挂啊,一天沒見到她了,仿佛已經過了三年。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對于姑娘的想念是反複遞進,層層深入的,從三個月,到三個季節,直到三年。
那麼這個令詩人相思入骨的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姑娘呢?
我們也知道,先秦人民主要是以采摘和打獵為主,男子負責打獵,那麼女子便是采摘了。
而若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姑娘采摘的植物其實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葛”,它的塊根是可以食用的,而且古代的“葛布”的原料也是從這種植物中提取的,所以“葛”代表的就是飲食和紡織。
而“蕭”,就是如今我們所說的“艾蒿”,有香氣,可以驅蟲,然而它最重要的作用還不止于此。古人認為它可以驅邪,所以通常會用于祭祀。
古人非常看重祭祀,所以這“蕭”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最後的“艾”,便是艾草了,而它的作用也很重要,通常用于針灸。
所以你看這姑娘所采摘的植物,每樣都有重大作用,滲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這個姑娘很能幹,很重要,這也是詩人為何會如此思念姑娘的根源所在,他完全離不開這個姑娘,無論是生活上,還是情感上。
而這世間最折磨人心的莫過于那刻骨的相思了,尤其是對熱戀中的情人來說,即使是短暫的分離,也是度日如年。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最常見又折磨人的情感,反複吟詠,引起了千年的共鳴。
很多人都曾疑惑為什麼不是“三春”、“三夏”或是“三冬”?因為他們都能代表三個季節。
對于古人來說,“秋”有着特别的意義,它是百草凋零的季節,最易引發人的愁思,王勃的《滕王閣序》,白居易的《琵琶行》,蘇東坡的《赤壁賦》都是寫于秋天這個季節。
關于秋天,古人總有說不盡的愁情。
至于春天、夏天、冬天都無法表達這樣的情感。
全詩以最簡單的語言抒發了最複雜的相思之情,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人。
李白曾言“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這樣直白的情話,比起所謂的海誓山盟來得真摯感人。
也許這就是它能千年流傳的原因吧。
注: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