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之後的每天風俗?二十三,糖瓜粘臘月二十三晚上又稱小年夜,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祭竈、吃竈糖的日子俗話說“臘月二十三,竈王爺上天”在筆者的老家,臘月二十三是祭竈的日子,還有俗語說 “糖瓜祭竈,新年來到”供奉的糖瓜是糖做的,很黏,就是為了粘住竈王爺的嘴,讓其不要随便說話,言多有失,少說為佳,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小年之後的每天風俗?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年之後的每天風俗
二十三,糖瓜粘
臘月二十三晚上又稱小年夜,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祭竈、吃竈糖的日子。俗話說“臘月二十三,竈王爺上天”。在筆者的老家,臘月二十三是祭竈的日子,還有俗語說 “糖瓜祭竈,新年來到”。供奉的糖瓜是糖做的,很黏,就是為了粘住竈王爺的嘴,讓其不要随便說話,言多有失,少說為佳。
二十四,掃房子
俗話說“二十四,掃塵日”,所謂“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這和過春節有關。即使是平常很幹淨的屋子也要這樣做,筆者清楚地記得小時候老人說過,掃房不僅是打掃衛生,還有掃去一年的“灰氣”(同晦氣)之意。想想也是這個道理,住了一年的房子,哪能沒發生一點不順心的事呢?一番大掃除過後,不管是灰氣還是晦氣也都統統一掃而光了。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五的傳統民俗活動主要有接玉皇、照田蠶、千燈節、趕亂歲等。而在筆者這裡的農村,一到二十五都開始磨豆腐了,由于自家不會磨,一般都是去村上的豆腐坊讓别人家幫忙磨,一家吃不完一柞豆腐的話就兩三家合在一起磨,磨好後分開,一家一塊。如果時間晚了,豆腐坊就該歇業關門了。
二十六,割塊肉
這一天要殺年豬割年肉,因為天氣寒冷,割好的豬肉就是在室溫下存放也可以,馬上快過年了。
二十七,宰公雞
“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除了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采購。與平日以購缺賣餘為主要目的的趕集相比,臘月二十七趕集主要是買賣年節,如鞭炮、春聯、香燭、燒紙等。到了二十七,也就到了“年根”了,仿佛聽到了春節的腳步聲。早些年過春節,老百姓盼的就是“過年解饞”,平時都省吃儉用,别說吃肉,就是吃白面也不是天天都能吃的,通常粗茶淡飯填飽肚子也就不錯了,所以,就等到過年時大開“葷戒”。
二十八,把面發
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打糕蒸馍貼花花”。筆者小時候二十八頭天晚上就要發上一大盆面,放在熱炕頭上,溫度高面發得快,到二十八一早就可以蒸了。發面還有“三光”政策,面光盆光手光,面要發的好,蒸出來才白,圓,光滑。除了上供的饅頭要等到過了年揭供之後才能吃之外,其它面食都可以邊蒸邊吃了,因為通常情況下大人們蒸馍蒸得顧不上做飯吃。筆者記得最深的是那大大的油脂垃豆腐粉條包子,剛出鍋熱氣騰騰,香的不能說。
二十九,貼倒酉
貼倒酉就是貼對聯的意思,也許倒酉與“倒福”是一個意思。貼對聯都在二十九的上午,沒有統一的時間規定,但一般都在10點左右。等到中午出門一看,家家戶戶大門上都是紅彤彤的大對聯。除夕前一日的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日,又叫小除夕。
三十晚上,熬一宿
三十,是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這一天主要的傳統民俗活動有祭祖、放爆竹、給壓歲錢、吃年夜飯等。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因為是農曆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所以筆者這裡有“熬年根”的習俗,一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比誰睡得晚,因為一睡着再醒來就是新的一年了。臘月三十過完,就是大年初一了。人們在大年初一的早上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吃餃子,小孩給長輩拜年,大人給小孩發壓歲錢,空閑的時候出去轉一轉,扭一扭。從古至今,每個中國人心中的年味,都是無法忘記的回憶。
小年一過,收拾好心情,準備過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