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批龍鱗,逆聖聽,諷谏帝王确為不易之事。比幹遭挖心、屈原被放逐就是千古明證與教訓。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餘次,非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反而得到了唐太宗的稱贊。
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體會文章行文簡潔、說理嚴謹、理足氣盛的特點,感受作者對國家大事的擔當精神。
語言積累與探究
(一)誦讀全文,讀懂文意
1.邊誦讀邊完成文中标注字詞的解釋。
臣聞求木(樹木)之長(生長,這裡指長得好)者,必固(使……穩固)其根本(樹根);欲流之遠者,必浚(疏通水道)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德行和道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治理得好,安定),臣雖下愚(極愚昧無知的人,謙辭),知其不可,而況(何況)于明哲(明智的人,這裡指唐太宗)乎!人君當(主持,掌握)神器(指帝位)之重,居(處于)域中(天地間)之大,将崇(推崇)極天(皇權)之峻(高峻),永保無疆(無止境)之休(喜慶,福祿)。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敦厚),情(性情)不勝(克服)其欲,斯(這)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所有的)元首(帝王),承天景(大)命,莫不殷(深)憂而道著(治理成效顯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開頭做得好)者實繁(多),能克(能夠)終者蓋(表示推斷)寡(少)。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竭盡誠心)以待下(臣民);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看不起别人)。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為行路(路人)。雖董(督察)之以嚴刑,振(同“震”,威吓)之以威怒,終苟(苟且)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戒慎);奔車(疾馳的馬車)朽索(腐爛的繩索),其(難道)可忽(輕視)乎!
君人者,誠(如果,果真)能見可欲(貪圖的東西)則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建造,興建。這裡指大興土木、營建宮殿苑囿一類事情)則思知止以安人(安民),念高危則思謙沖(謙虛)而自牧(養),懼滿溢(容器中水滿而溢出,比喻驕傲自滿而聽不進不同意見)則思江海下(居于……之下)百川,樂盤遊(遊樂,這裡指田獵)則思三驅(田獵時設網三面,留一面不設,指田獵有度,不過分捕殺)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慎)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采納臣下的意見),想讒邪(以讒言陷害别人的邪惡之人)則思正身以黜惡(斥退奸惡小人。黜,排斥),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不恰當地獎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濫用刑罰)。總此十思,弘(光大)茲(這)九德,簡(選拔)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施布)其惠,信者(誠信的人)效(獻出)其忠。文武争馳(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在君無事(沒有多少煩擾的事),可以盡豫遊(出遊,遊樂。帝王秋天出巡稱“豫”,春天出巡為“遊”)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垂衣拱手,指不親自處理政務),不言而化[(百姓)得到教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代替臣下)司職(管理職事),役(勞損)聰明之耳目,虧(違背)無為(無為而治)之大道(最高的治世原則)哉!
(二)重點誦讀,讀出情感
2.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為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這篇文章的感情基調是“誠懇”。要做一個诤臣,首先要對國君、對國家有滿腔的忠誠;同時,又要特别懇切,才容易被接受。
3.文章第1段魏征的情感變化有何特點?請具體梳理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第1段始,說理莊重從容,感情平緩,至“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感情初起波瀾:既有對不“積德”卻指望“國安”的斷然否定,也有不卑不亢的自謙,更有希望太宗無愧于“明哲”的殷殷期望。而“人君”一句感情則再掀波瀾,這一句無異于對太宗的當頭棒喝:處在如此高位,卻“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那可怕的後果你難道真的不知道嗎?
4.第2段,從“凡百元首”至“貌恭而不心服”,魏征的情感又有何變化?請簡要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凡百元首”一句轉入對曆史教訓的論述,作者似乎從剛才激越的感情中平息下來,感情委婉深沉。
5.第2段後面的“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應讀出什麼語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語氣應深沉誠摯,讀出複雜的情感,飽含推心置腹的意味。是提醒,是規勸,也是警告,令人動容。
6.第2段最後的“奔車朽索,其可忽乎”,讀這個句子時,哪個字讀得重一點能更好地體現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忽”。這樣可以引起唐太宗的注意。
7.文章主要内容在第3段的“十思”。這也是誦讀的難點,十個句子結構一緻,很容易讀得呆闆。你認為該作何處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以把“十思”的内容概括為“五戒”。每兩句一“戒”。一戒奢,二戒驕,三戒縱欲,四戒輕人言,五戒賞罰不公。誦讀時,根據句義關系首先應該把這十個句子分成五個單位。但五個單位之間如果停頓的節奏一樣,仍然會顯得呆闆,表現不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要有輕重和節奏的變化。組與組之間的停頓可稍微長一點,每組句子後一句的前半句,和前一句跟得緊一點,這樣和輕重的語氣結合,就能把情感的懇切、願望的強烈表現出來。
8.第3段最後一句要讀好句末的語氣詞“哉”,想一想輕讀好還是重讀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重讀,可以增加表達的力量,以引起唐太宗的重視,也包含了作者強烈的情感。
(三)重點探究
9.有些漢字曆經漫長的演變,義項已經比較複雜。請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再查找字典,補充其他常用義項及例句。
(1)人君當神器之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補充義項及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補充義項及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雖董之以嚴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補充義項及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補充義項及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主持、掌握。(2)大。(3)督察。(4)選拔。
提示:補充的為“常用”義項,需要大家查字典,自己做出判斷。既可以培養查字典的習慣,又能提升辨析字義的能力。
10.本文意在勸說李世民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可謂字斟句酌、一絲不苟。文中十餘處使用了“則”字,按其用法可以分為哪幾類?對“勸說”起到了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要用作連詞,表示“就”的意思,翻譯為“就會”“就要”等。“就會”,既有警示的作用,又有展示美好前景的作用;“十思”其實就是十個“就要”,語氣懇切而又堅定。另外,十多個“則”,還凸顯了文章嚴密的邏輯,即“……就會(變壞)”“……就要(怎麼做)”“……就會(變好)”。
研讀與思辨
(一)把握思路及内容
1.在本文中,作者進谏的思路是怎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魏征以“能犯顔直谏”著稱,而本文又意在勸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為達到此目的,作者反複申述論說。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深入淺出;繼以曆史經驗證之,說明德義的有無關乎人心的向背和政權的安危,振聾發聩;再以具體做法結之,指明實現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徑,語重心長。全文思路嚴謹,論證有力,令人信服。
2.作者為什麼不開宗明義地直接提出論點,而要從設喻入手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為作者要論述的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大計,而進谏的對象又是國君。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說理,顯得更加親切、生動,容易為人君所接受。
(2)要木茂就必須“固其根本”,要流長就必須“浚其泉源”,這都是生活中的常識。通過類比,推出要“國治”必須“德厚”,很有論辯力量。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作“伐根”“塞源”,這樣,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觀點也就鮮明地表露出來了。
3.作者是怎樣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這一曆史現象的?這一段與上下文有什麼聯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首先提出曆代帝王“始繁終寡”這一曆史現象,然後分析這些帝王在取江山與守江山兩個時期的不同表現,突出他們往往都有這樣的通病:“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之後,作者針對現實,扣住“縱情以傲物”加以發揮。“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到了這種地步,那麼,即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察,用嚴厲的聲勢來吓唬,人們也不會心服。一旦民怨叠生,則社稷也将為之傾覆。
(2)作者剖析這一曆史現象的目的在于進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将第1段所論述的道理具體化。通過這兩段論證居安思危之重要,不這樣做的危害已經講得十分透徹。這就自然地引出下一個問題:到底怎樣才算居安思危呢?這時進而提出“十思”的具體建議,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4.魏征勸谏唐太宗“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麼?可概括為哪兩個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達到治理天下的目的。
(2)可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①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正身黜惡,賞罰分明,以保持政治的清明;
②生活上,要知足自戒,知止安人,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以保護民力,使百姓安居樂業。
5.文章最後“總此十思,……大道哉!”可以删去嗎?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能删去。因為它不僅是對“十思”的總結,而且是魏征向唐太宗巧妙地描繪出的“十思”後的美好境界:“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馳”,皇上“鳴琴垂拱”,也用不着“勞神苦思,代下司職”了。這樣的境界當然是每一個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較容易接受魏征的勸谏了。
(二)體會說理方法
6.全文以論述為主,對同一個問題,作者往往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剖析,這樣說理更加透徹。請你結合文本舉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開頭使用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加強了說服力。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知其不可”;“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知其不可”;“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德不厚而思國之理”,“知其不可”。因此,人君當“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否則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這樣,文章的主旨就凸顯出來了。再如,第2段“殷憂而道著”與“功成而德衰”的對比,“善始者”“繁”與“克終者”“寡”的互現,“竭誠”與“傲物”不同結果的比較,“載舟”經驗與“覆舟”教訓的對照,處處證明君主“積其德義”的重要,主題得到了深化。“奔車朽索”的危險,“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的危害與“文武争馳,在君無事”的清明,“鳴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堅定了“積其德義”的信念。
7.本文在論證過程中大量地引經據典,其表達效果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課文多次引經據典,來加強文章的說服力。如第2段在分析曆史現象時,引用《尚書·康诰》中的“怨不在大”,《荀子·王制》中的“載舟覆舟”,總結了曆史教訓,說明守業之艱難、安民之重要,說明人心的向背将決定皇室的命運。同時,在引述曆史教訓的最後,化用周公、荀子的話來進行小結,在證據上也顯得更為莊重嚴肅,耐人尋味。又如在陳述“十思”内容時,作者又多次化用了《老子》《易經》中的話。這些經典中的話流傳于世,早已被人奉為至理名言。現經作者援引,融入文中,用以闡明自己的觀點,也有以少總多、言簡意赅的作用,使文章的内涵更為豐富,也更具說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