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則不遜遠則怨!?《論語》讀書筆記: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則不遜遠則怨!?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則不遜遠則怨!
《論語》讀書筆記: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孔子說:“隻有女子和小人是難以相處的,親近了,他們就會無禮,疏遠了,他們就會抱怨。”
宋朝的邢昺解釋說:“此章言女子與小人皆無正性,難畜養。”孔子把女子和小人并列,說他們難以相處,于是這一則就成了現代人批評孔子的重要依據。但對于這裡的“女子”“小人”的指代,曆來卻是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朱熹認為這裡的女子和小人說的是男女仆人,而且對如何和他們相處提出了意見:“此小人,亦謂仆人下人也。君子之于臣妾,莊以莅之,慈以畜之,則無二者之患矣。”(《論語集注》)錢穆先生贊同這一說法,他在《論語新解》裡也說:“此章女子小人指家中仆妾言。”楊伯峻先生在《論語譯注》裡說,這裡的女子小人不是全稱而是特指,并不是所有的女子小人難養,是“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這一類女子小人難養。
有人認為這句話是孔子離開衛國時說的,所有這裡的小人是指衛靈公或是彌子瑕(衛靈公寵臣),女子是指南子(衛靈公寵姬)。也有人認為這裡的女子是指魯定公時齊國送來的女樂,小人是指撺掇魯定公收下女樂的季桓子。“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微子篇》)所有孔子才發出了這樣的感歎。
還有把女子解釋成女人和小孩子的,解釋成女兒的;也有認為女和子中間應該斷開,女是君主的妻妾,子是君主的兒子,小人則是君主身邊的寵臣。當然,也有不少人認為孔子就是在泛指所有的女子和小人。
那麼,到底哪一種說法更準确呢?我們找不到孔子說這句話的确切語境,其實是很難判斷的。
但有一點,除了這一句之外,孔子沒有說過貶斥婦女的話。他的妻子去世後,他沒有續娶,他兒子死後,兒媳改嫁,他也沒有阻攔。可見孔子對待婦女的态度和後世的儒家是不一樣的。
我認為,這裡的小人并不是指道德品質低下的那一類人,而是指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在當時,把上位者稱為君子,普通人成為小人是很普遍的現象)。在當時,隻有貴族男子才可以接受教育,婦女和普通勞動者是無法受教育的。不能接受教育,行事就不符合禮,修養品質就不可能很高,也就會“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因為正直而被貶斥的,又豈止柳下惠呢?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在接輿眼中,世事已經壞到這個地步了,已經是無可挽救的了,而孔子還要不識時務地從政,實在是太危險了。
其實這道理孔子何嘗不明白,這正是孔子偉大的地方,正是因為社會混亂,他才要努力去改變它。用他自己的話就是“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微子篇》),子路也說:“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篇》)這正是儒家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救世精神。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掩飾錯誤,必然會犯更嚴重的錯誤。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仕而優則學”的“優”字,馬融說是指行有餘力,“仕優則學,行有餘力,則可以學文也”。“仕而優則學”,做官尚有餘力的話,就應該研究學問。但在實際上,做了官的人,再讓他研究學問,怕是難了。
“學而優則仕”的“優”,皇侃在《論語義疏》裡認為是充足的意思,就是說讀書人學到豐足的學問以後就應該出來做官,以造福天下。但在實際上,隻有有官可做,哪裡會等到學問豐足以後呢?況且,學問豐足的人也不一定就有做官的機會。
子貢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确實如此,人一壞,天下的罪名都歸到他的頭上了。
衛公孫朝問于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知識學問到處都有,就看你願不願意學,能不能學了。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儒家的美好理想罷了,哪個帝王能有如此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