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交彙點訊南通濱江臨海,擁有206公裡海岸線和166公裡長江幹流岸線,是萬裡長江奔流入海的最後一道生态屏障。
近期,南通市生态文明體制改革、制度創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顯著,獲國務院督查激勵,成為江蘇省唯一獲得專項督查激勵的地級市。南通的“秘訣”是什麼?
健全治理體系,繪就生态文明建設“同心圓”
黨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衆共同參與的生态環境治理體系。南通不斷完善生态環境治理體系,凝聚各方向心力。
集結各方合力,明确職責任務。以《南通市生态環境保護責任清單》為總地圖,在全省範圍内率先制訂市級部門污染防治攻堅年度任務清單,逐年制訂污染防治攻堅考核辦法和各縣(市、區)任務書,創新實行“月督察、季考核、年述職”等機制,将考核指揮棒的作用發揮至各層級各節點。
深化損害賠償,壓實企業責任。推進生态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實踐引領區建設,賠償案件數居全國地級市之首,被生态環境部确定為基層聯系點,有效破解“企業污染、群衆受害、政府買單”的困境,累計簽訂賠償協議650份、賠償金1.55億元;在全國範圍内率先出台生态環境損害懲罰性賠償規定,今年3月以來簽訂懲罰性賠償協議37份。
創新推行環保總監制度,南通市984家重點排污單位設立環保總監,旨在解決企業内部管理層環保短闆,完善環境管理機制。多渠道沉浸式,夯實公衆參與。在省内率先啟動建設生物多樣性觀測站,推廣應用“生物臉譜”APP。
堅持生态優先,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含綠量”
“山畔嬉江水、江上攬五山”,南通始終堅持生态優先,自然修複為主,為經濟社會發展供應輸送不竭的綠色養分。五山及沿江地區整體搬遷年吞吐量超億噸的沿江港區,依法關停并轉“散亂污”企業203家,騰出生态岸線12公裡,自然美景逐步重現。推進建設沿江沿海生态景觀帶,全面建成10個特色示範段,類似海門東布洲長灘公園等網紅打卡地頻現。
守住底線,嚴設約束門檻。制定《南通市近岸海域“三線一單”生态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方案》等文件,在劃定420個陸域管控單元的基礎上,新增131個近岸海域管控單元,打造沿海生态環境分區管控标杆區。繪制沿江共抓大保護“一張圖”,沿江生态岸線占比由2018年的48.5%提升至54%。
對标領先,促進轉型升級。出台《南通市關于加大污染減排力度推進重點行業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紡織印染、化工等重點行業轉型升級,新建企業準入門檻對标國内領先,現有企業轉型升級對标省内領先,2023年底前整治不達标企業全部退出。搬遷沿江化工企業累計495家,實現沿江1公裡範圍内園區外化工企業“清零”。
加強系統治污,打好污染防治攻堅“主動仗”
南通市以更高的标準、更嚴的要求、更實的措施,全力以赴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
保藍天,優良天數比率連續四年全省第一,PM2.5平均濃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推進PM2.5和臭氧“雙控雙減”,完成126家VOCs清潔原料源頭替代、1424家活性炭吸附設施企業整治,南通市防塵措施到位率保持90%以上、居全省首位,累計淘汰國Ⅲ以下柴油車7800餘輛。
護碧水,主城區100平方公裡主要河道水質基本達到Ⅲ類水标準。堅持“系統化思維、片區化治理、精準化調度、長效化管護”區域治水模式,在主城區66平方公裡成功基礎上,推廣到全市3000平方公裡。探索實施農田排灌系統、池塘養殖生态化改造,累計完成分散農戶生活污水治理改造46.21萬戶,實施3300餘個入江入海排污口整治。
提升治理能力,增強生态環境保護“源動力”
南通市不斷提升生态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高質量發展增容擴綠。
制度改革創新層出不窮,在深化省級生态環境政策集成改革試點中,海安常安紡織園探索實施排污總量“集中收儲、統一管理”,廢水日許可排放總量較2020年減少1.3萬噸。全力推進19個工業園區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累計建成40個水質自動監測站、56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122個微站,監測數據全部與省監控平台聯網到位。
執法監管水平全面提升,南通市執法質效主要指标進入全省第一方陣,處罰案件數、四個配套辦法運用數居全國地級市前十。組建全省首支環保公安打擊污染環境犯罪融合戰隊,偵辦案件31件、抓獲犯罪嫌疑人83人,相關工作被生态環境部、省政府辦公廳轉發推廣。
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出台《南通市“十四五”生态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實施73項重點工程、總投資約146億元,着力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闆。制定《南通市生态環境監測能力建設三年實施方案(2022-2024年)》,計劃累計投入3000餘萬元,新增監測儀器設備100餘台(套),推進市縣兩級50餘項監測能力擴容。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許海燕
通訊員 蘇小環
編輯: 王建朋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