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市場,雖然集合店的概念還并未被大衆所熟知,但是很多人可能已經多次光顧品牌集合店——它們往往是各大購物中心最受歡迎的店面,并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着人們的購物方式和生活理念。
(深圳某柔美集合店人頭攢動)
品牌集合店發展迅猛,多元化引領零售業潮流
品牌集合店的曆史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紀初。早在1929年,法國設計師LucienLelong就創立了第一家買手店,相當于品牌集合店的雛形。到了上世紀50年代,類似的買手店開始在世界範圍内流行起來。90年代,以精品為主的集合店開始衍生出多元化的主題類型,比如主打女性百貨的美國Anthropologie(人類學),集合了服裝、家居、飾品、鞋包、護膚品等,定位小衆但充滿創意。 後來,還延伸出主題性的潮牌集合店,例如倫敦Good Hood、FootPatrol、比利時Clinic、美國Opening Geremony等。
國外品牌集合店模式盛行以後,國内市場也開始接觸這種新型零售業态,而且逐漸産生了本土化的集合店品牌。香港最具規模的時裝品牌零售店I.T,就是由一群熱愛時尚、充滿活力的年輕人創始的,以一間銷售外國流行品牌的小店GreenPeace發展而來并深受時髦人士青睐的品牌服飾集合店。目前I.T已經成為時尚追逐者和衆多明星必到的“聖地”,其對大衆着裝的潮流導向作用可見一斑。深圳梅多克投資控股有限公司(Médoc)旗下的柔美(Romed Maore)集合店,也是國内比較風靡的集合店品牌。該品牌遵循北歐極簡的設計美學,空間美陳以北歐設計風格的SPA集合店生活館形式,涵蓋了家居、内衣、運動、休閑、配飾等全品類内裝産品,頗受消費者歡迎。這些品牌集合店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起來,恰恰印證了品牌集合店模式在國内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
(品牌集合店模式發展迅猛)
緊跟消費趨勢,集合店模式細分演變
品牌集合店也被稱為“品牌概念店”,即在一家統一名字的大門店内,彙集多個品牌的産品,貨品種類可涵蓋服裝、鞋、包、首飾、手表等多個品種,不同風格及設計理念的各個品牌被同一店面“召集”在一起,互相融合,凝聚為一個備受關注的品牌集合店。
時至今日,品牌集合店的類型進一步豐富,大約可以劃分為五大類:多品牌集合店(i.t、Retro Gallery)、買手制精品集合店(JOYCE、連卡佛)、生活方式類集合店(Dover Street Market)、百貨式多品牌集合店(NOVO)、專業單一業态式的多品牌集合店(屈臣氏、柔美Romed Maore)。很多集合店的服務類型也漸漸趨于多元化——一家服裝配飾店裡也可能有圖書、油畫、咖啡,甚至可以供人們休息和就餐。集合店的終極形态也許不是出售商品本身,而是提供一種優質的購物體驗,傳達一種與品牌主張相契合的生活理念,兜售一種未來的生活形态。
實體店已死?集合店業态成終端新寵
相比較傳統百貨和專賣店,品牌集合店的承租能力、品牌聚合力及主題風格都大大增強,因此正在逐漸成為購物中心的寵兒。更重要的是,品牌集合店能夠帶來更多的客流量,這對飽受電商沖擊、長期處于低迷期的購物中心來說無異于回春良藥。
(品牌集合店成購物中心新寵)
深圳集合店品牌柔美Romed Maore對外披露的信息也發現,柔美各地店面大多均入駐當地知名的購物中心,以柔美Romed Maore品牌和集合店模式,與購物中心形成良性循環,相互引流鎖定客群,同時在消費水平、品牌格調層面也更加契合。
年輕人喜歡嘗試具有時尚感的潮流産品和服務,卻不想把時間浪費在挑選商品上。因此品牌集合店鮮明的主題和完整的産品線可以幫助他們便捷快速地獲取想要的商品,并且在忙碌的工作之餘,以逛街來代替生活中的社交屬性。
最關鍵的是,年輕消費群體已經成為零售市場的主力客群,迎合他們的消費喜好,才能在未來零售業競争中拔得頭籌。因此對購物中心來說,它們希望通過引入集合店來豐富商場的品牌,增加客流量,帶動商場的整體消費。甚至會為了吸引優質品牌集合店而在租金上有所讓步。
據相關數據統計,同樣面積的品牌集合店日均客流量普遍是周邊其他店面的2-3倍,而租金和人力成本卻比單品牌店下降約15%。同時由于産品線的豐富,購物環境的優質,顧客在店内停留的時間也大大延長,從而有效促進消費。
購物中心需要客流量來維持整體租金水平;實體店需要盈利來維持日常運營,抵禦電商沖擊;消費者要更加優質和個性化的購物體驗,來取代傳統百貨的單調乏味以及電商購物的不真實。品牌集合店的出現同時滿足了三者之間的核心需求,是零售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産物。
那些大呼“實體店已死”的人群大可放心,正如視頻網站、網絡盜版取代不了電影院一樣,電商永遠無法取代實體店的真實購物體驗。當人們的購物選擇越來越崇尚個性化、風格化、時尚化,當逛街開始成為一種現代人放松、休閑的社交方式,品牌集合店的優勢也更加凸顯,它将肩負起實體零售業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