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教材,的确是個問題。)
漢字歌是專為少兒編寫的識字啟蒙歌,顯著特點是:聆聽跟讀,成組識字,同步啟蒙,愉快輕松。下面具體解讀第8節(環境),回答為什麼要這樣編寫,其中都有那些特點。
第8節(環境)是第7節(自然)的接續,自然與環境本來就是一體化的。這裡說的環境,主要是指人類居住的客觀自然環境,其中包括地理環境和地質環境兩個方面,不包含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範疇。
地理環境在于關注的是地理位置、地表上的地形地貌,主要内容就是河流山川、平原高地、樹木植被。
地質環境在于關注的是地質構造、結構類型、地下資源。地質環境是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組成的環境系統。
無論是地理環境,還是地質環境,都是人類居住環境的共同組成部分,隻是分類細化便于研究應用而已。如果以地理地質的專業科普特點來幫助幼童識字的話,顯然脫離實際、不合時宜。因此,《漢字歌》第8節(環境)以文學的角度,簡述自然環境的相關内容。
現在,首先回顧一下《漢字歌》第8節(環境)的内容:
江海湖,河流溪。
山川秀,空氣清。
長江長,黃河黃。
天蒼蒼,野茫茫。
衆山小,淩絕頂。
滄海水,巫山雲。
月似鈎,沙如雪。
落日圓,孤煙直。
顯然,開篇的前兩句“江海湖,河流溪。山川秀,空氣清。”講的是綠水青山,錦繡河山,是可持續發展的優美環境。
第三句“長江長,黃河黃。”一是指中國境内的長江與黃河的廣泛流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搖籃與繁衍地。二是揭示長江黃河都是大江大河,從西部青藏高原的涓涓細流開始,沿途彙聚百河千川,源遠流長,養育了智慧勤勞的中華民族。
當然,黃河的确是黃色的,因為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巨量黃沙萬裡奔流,東下大海。
第四句“天蒼蒼,野茫茫。”摘錄自南北朝的《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據史料分析,《敕勒歌》中提到的敕勒川就是如今的内蒙古土默特平原。
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來好像牧民們居住的氈帳一般。它的四面與大地相連,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那風吹到草低處,有一群群的牛羊時隐時現。
這首民歌,勾勒出了内蒙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
大山大河,大草原,大平原,大湖泊,大疆域。中國,一個富饒文明的國度。
第二段首句“衆山小,淩絕頂。”摘自唐代詩人杜甫的《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眦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偉?走出齊魯,依然可見那青青的峰頂。神奇自然彙聚了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黃昏。層層白雲,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賞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
第二段第二句“滄海水,巫山雲。”摘自唐代著名詩人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譯文:曾經到臨過滄海,别處的水就不足為奇了;如若除了巫山,别處的雲便不稱其為雲了。倉促地由花叢中走過,懶得回頭顧盼;這緣由,一半是因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為擁有過的曾經。
當然,我們在環境一節中摘錄此句,重點在于突出“滄海水在東,巫山雲在西”這個場景,随之襯托出這是就是遼闊大中國的意境。
第二段第三句“月似鈎,沙如雪。”摘自唐代詩人李賀的《馬詩二十三首·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鈎。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譯文:平沙萬裡,在月光下像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如彎鈎一般。何時才能受到賞識,給我這匹駿馬佩戴上黃金打造的辔頭,讓我在秋天的戰場上馳騁,立下功勞呢?
第二段第四句“落日圓,孤煙直。”摘自“唐代詩人王維的《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千裡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翺翔雲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顯然,第三第四句描寫的是中國西部的壯美環境。
綜上所述,東南西北中,環境八句話,遼闊中國頌,複興在心中。國之大者,人民至上。
顯而易見,環境這節内容的編寫特點,其實已經把文學的樸素内容與文化的基因傳承鋪墊在幼童識字的過程中,是典型的啟蒙教育的範疇,是潛移默化的思想熏陶和正向引導:環境認知與浪漫情趣,博大胸懷與堅強意志!
《漢字歌》聆聽跟讀,成組識字,同步啟蒙,愉快輕松,就這麼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