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物·茶具》利奧塔德(1783年)
梁二平
1702年,讓·艾蒂安·利奧塔德在日内瓦出生時,中國的瓷器和茶正風靡歐洲。一生遊走世界熱衷多元文化的利奧塔德,在生命的最後20年裡,随着他所擅長的粉彩肖像畫需求下降,開始改畫靜物。他到底畫了多少幅靜物,不得而知,但其存世靜物畫中,有五幅是茶具和咖啡具靜物畫,這幅《靜物·茶具》是其中的佼佼者。
這幅創作于1783年的《靜物·茶具》,是一副以中國外銷瓷茶具為主題的靜物畫,雖然畫中物件是靜的,卻是東西文化交流活标本。撐滿整個畫面的一個大花漆盤上,交錯擺放着一個茶壺、一個奶壺、一個茶葉罐、一個大盤;兩個大碗口朝上,一個裝着剩茶,一個架着銀質鑷子;六套茶杯都搭着金屬勺子,有三個茶杯倒扣在碟裡,另外三個茶杯口朝外,有一個裡面還有半杯殘茶;漆盤内外還剩了一些面包……作者表現的是一場茶叙結束後的零亂場景。從漆盤内外的内容看,歐洲人已經将中國飲茶的方式進行了西式改良。這幅畫完成的年代,飲茶已經成為西方中上層社會的一種時尚。通常是在正餐之後一小時,男士們加入到休息室的女士們之間,喝茶聊天。那時還沒有流行英式下午茶,1840年後,由英國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引領,西方才有了喝下午茶的風尚。
特别值得一說的是,漆盤内的茶具都是清初外銷最多的廣彩瓷器。這種瓷器的瓷胎都是景德鎮的白胎,運到廣東後加彩燒制,而後外銷,故稱“廣彩”。廣州是清代對外貿易唯一開放口岸,随着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解除海禁,外國來華商船增多。外國人喜歡中國瓷器,或在廣州訂貨,或來樣加工,這大大促進了廣彩瓷器的生産和發展。乾隆時期,廣彩瓷使用了廣州所制的西洋紅、鶴春色、茄色、粉綠等彩料,燒出的瓷器特别多姿多彩;通常用的是邊飾構圖、開光、錦地、十字開幅、加金滿彩等裝飾手法;其繪畫風格“絢彩華麗、金碧輝煌、構圖豐滿、繁而不亂,猶如萬縷金絲織白玉”。雖然,這漆盤上展示的是吃茶後的殘局,但畫家通過瓷器半透明的、反光的質感,和紅色、金色圖案的華麗紋飾,令整個場面看上去仍然是富麗堂皇。
這套茶具的紋樣是清初外銷瓷器特别喜歡描繪的“滿大人”合家歡。它從康熙到道光時期流行了一百多年。“滿大人”題材盛行,恰是當時西方人的“崇華”和“中國熱”的具體表現。這種紋樣通常展示兩代人或三代人在一起的官宦家庭,其“生活照”或“全家福”傳遞給歐洲的是一個富裕、美好、奇特的中國形象。
需要說明的是“滿大人”一詞,原本與“滿洲”“清朝人物”并無關系。“Mandarin”的詞源來自拉丁語中的 “mandare”,英語詞根manda-,葡萄牙語詞根mandar-,都是“官方”“行政”的意思。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520年前後,剛剛侵入太平洋地區的葡萄牙人用mandador(發号施令者)衍生出來的mandarin指代當時東方王朝的官員,這時候還沒清朝。
後來,這個詞傳到歐洲,就變成了東方官員、官方、官話的代名詞,從而又引申出來“神秘的”“富有的”“東方的”等隐喻。17世紀晚期,外銷瓷出現清朝服裝人物紋樣後,西方人就把這種瓷器紋飾稱為“滿大人”。
畫家利奧塔德在1789年以87歲的高齡離世,他的這幅著名靜物畫,後來被德累斯頓茨溫格宮藝術館收藏,我與喜愛廣彩的利奧塔德也是在這裡“相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