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多月,2021年就将結束。
如果要用一個詞評價。
五味雜陳。
暴雨、暴雪、疫情……像連續劇一樣不停上演。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2021年,太像一個末日年份。
正好。
有這麼一部電影,雖然也講末日。
但相信看完,足以療愈大家疲憊的心。
催了好幾天。
今天給你們兌現:
《芬奇》
Finch
陣容很強。
美國老戲骨,湯姆·漢克斯。
戛納新影帝,卡賴伯·蘭德裡·瓊斯。
再加上一條狗。
一人一狗一機器人。
一部講述末日求生的“人類獨角戲”,題材不算新鮮,卻超過了93%的科幻片。
《芬奇》做對了什麼?
帶着好奇,Sir看完了片子。
毫不誇張地說:
它或許是身處2021年初冬的我們,與電影最好的相遇。
01
故事發生在近未來的地球。
這時代有個好處,夜晚的地球, 極光随處可見。
美吧?
美的代價太大:
大規模太陽耀斑,讓地球臭氧層蕩然無存。
紫外線輻射,殺死一切被太陽光照射到的生物,天地間隻剩黃沙肆虐。
人類社會随之崩潰,從此告别陽光。
肉體凡胎的人要在室外活動,必須穿着厚重的防護服,否則會很快被灼傷緻死。
在這樣的末日氛圍裡,男主角芬奇(湯姆·漢克斯 飾)登場了。
作為一名前工程師,他生活在一座已經荒廢的城市裡,和一條名為古德耶爾(Goodyear)的狗相依為命。
這裡被黃沙包圍,猶如一座孤島。
日常的生活,主要分兩部分:
1、拾荒。
白天外出,在破敗的城市裡搜尋物資。
最讓他開心的,莫過于發現狗狗能吃的口糧。
2、宅家。
每天拖着疲憊身軀踏進家門那一刻,是芬奇最幸福的瞬間,因為他知道有人在等他。
洗澡,看書,逗狗。
他們享受着短暫的溫馨。
可無論哪種生活,背後都是同一種生活——等死。
常年外出作業,芬奇身體病變,命不久矣。
而他們居住的城市,會有一場長達40天的巨型沙塵暴,即将來襲。
為了自己,為了狗狗。
末世降臨,此地不宜久留。
怎麼辦?
02
可能有人會好奇,明明太陽在白天傷害強,晚上減弱。
為什麼芬奇非得要白天出門找物資?
像《我是傳奇》一樣?
因為。
在一個沒有喪屍的末日裡,人類便成了喪屍。
人類的文明與秩序坍塌,退化成野獸和怪物,搶奪資源 ,殺戮同胞。
芬奇不太一樣。
很多細節體現着芬奇殘存的“人性”,以及這種人性在當下的格格不入:
芬奇住在曾經的公司。
即使公司裡隻剩他一個,他還每天“打卡”;
即使隻有一條狗陪他,他依然在讀童話《小王子》。
一方面說明他是個自律、重規則的老好人;
一方面說明他沒有放棄人之為人的文明和希望,他在用有序(的個人生活)來對抗無序(的外部世界)。
這樣一個人,是不适合末世的。
但這樣一個人,卻決定和生命與災難搏一搏。
他一邊利用公司的設備,制造着機器人(卡賴伯·蘭德裡·瓊斯 飾),為自己死後,狗狗的生存做準備。
在機器人的腦子裡優先儲備了千百種跟犬類護理相關的知識。
另一邊,帶上全副家當,在巨型沙塵暴到來之前。
逃出這座他生活了一輩子的城市。
目标,舊金山。
一場末日版“西遊記”就此開始。
别笑。
不信看配置。
一人一狗倆機器人(師徒四人);
開着一輛老舊的房車(騎着白龍馬);
踏上了一路向西的求生之路(取經之路)。
可不就是一個西遊記麼?
03
衆所周知,公路片,除了遇人,遇事,看風景。
更重要的,是主角成長。
那麼《芬奇》中,誰是主角?
起初是機器人。
機器人學習成為人類的故事。
先說個彩蛋,芬奇帶上路的這兩個機器人,都大有來頭。
一個叫杜威。
不太聰明,負責給芬奇裝運撿拾各種小貨品。
這個名字可不是随便取的,它出自1972年的科幻電影《宇宙靜悄悄》 ,跟孤獨的主人公作伴的一台機器人就叫杜威。
可見,芬奇是個“老”科幻迷了。
杜威在《芬奇》中就像《機器人總動員》裡的瓦力一樣呆萌。
而另一個,也就是傑夫。
人形,高智慧,芬奇希望它能夠快速學習,可以在自己死後照顧狗狗的生活。
名字源自美國早期的著名連載漫畫《馬特與傑夫》(注意看漫畫左上角,它正連載于我們熟悉的那個《DC漫畫》),主要内容是兩個老友之間的幽默日常。
△ 美國版《老夫子》
“Mutt”在英文裡除了當名字,還有狗的意思。
既然狗是Mutt,那他就是Jeff啦。
名字也暗示了,他倆最終會并肩同行。
芬奇創造的傑夫,雖然天生一副好體格,高挑勻稱還孔武有力,但内心卻隻是一個少不更事的小屁孩。
是的,他有内心。
當他第一次在鏡子裡照見自己的時候,他就發現了。
傑夫純真可愛,聰明好學。
太陽底下氣溫高,玉米粒見光就炸成了爆米花,盡管不能吃,但傑夫也能玩上一整天。
跟狗對叫,自學“狗語”。
但他也莽撞輕率。
未經許可,就“無證駕駛”,差點撞壞他們唯一一輛交通工具。
撞完還沾沾自喜地朝芬奇豎起大拇哥,芬奇都氣笑了。
但沒等傑夫闖出更大的禍,芬奇終于忍不住,說出了這部電影裡Sir覺得最殘酷的台詞。
我知道你昨天才到這個世界上
但你該長大了
沒錯。
傑夫逐漸認識了自己。
卻還不懂,比自我更重要的,是先認識這個世界。
這是個什麼世界?
為什麼芬奇要選擇白天趕路?
芬奇這麼說:
這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
信任無處可尋,危險無處不在。
所以,全片裡最讓人膽寒、揪心的一段情節是:
傑夫駕車駛過一段隧道,一片陰影中突兀地亮起一對車燈。
直到天黑之後,車燈打眼,芬奇才發現有車尾随他們一路。
快速逼近的車燈就像一對飛舞着的死神鐮刀。
面對未知,帶着“孩子”的芬奇,隻能躲。
當兩輛車在天橋上下擦肩而過時,沒有人敢大聲呼吸。
(一個小彩蛋:這段情節借鑒自漢克斯的老搭檔斯皮爾伯格的長片處女作《決鬥》,片中的中年男主角被一個始終不露面的卡車司機死亡追逐)
僥幸逃脫?
不,芬奇徹底崩潰。
太陽能電池闆碎成一地,旅程可能無法繼續。
此時傑夫卻在一旁堅定又小聲地說:
不,我們不能放棄,我不允許你放棄。
芬奇卻嘲諷:
你隻是一部機器。
芬奇不是太老了,他是身心的承受力在連環打擊中超過了極限。
但這一夜的驚心動魄。
傑夫卻成長了。
跟所有男孩長大的過程一樣。
那是見證到“父親”的衰老與力不從心。
那是意識到自己應該承擔和肩負的更多責任。
父親老了。
該他了。
這一夜,他獨自挺立在雷雨中的身軀,堅如磐石。
04
《芬奇》的主角不止一個。
芬奇,也是不斷成長中的主角之一。
“父親”是電影隐藏的關鍵詞。
明知道自己活不長,為什麼芬奇還執着地想去舊金山?
表面上是因為其他幾個方向更難生存;
深層原因,是他曾收到父親從那寄來的明信片。
他未曾見過自己的父親,因為渴望父愛。
在生命的最後,他執着地朝着金門大橋前進,即使那裡不可能有人在等他。
因為這是他内心的缺失。
而在電影結尾。
穿着青年時期就為見父親準備好的西裝,芬奇卻能夠坦然地在荒原中迎接死亡。
因為面前,是他長大的“孩子”,傑夫。
一個逐漸學會擔負照顧狗狗的責任的機器人,彌補了他的缺憾。
芬奇讓人動容之處在于,他沒有遇上一個合格的父親,但他自己卻成為了一個優秀的父親。
而這個父親,傳給孩子的,是什麼?
往小了說,是人性。
電影裡,每次芬奇提及狗時用的人稱代詞都是“他”(he),不是它(it)。
對于芬奇來說,古德耶爾也不是他的狗,因為他不屬于任何人。
狗狗給予了他最好的慰藉。
在這樣一個世界裡,能不能讓一條弱小的狗活下去,代表着人和怪物的差别。
因為人不會隻為了填肚子就殘殺、蠶食一切可以吃的弱者。
這條狗對他來說有多重要?
傑夫腦中有四條指令,前三條是阿西莫夫機器人三定律,第四條是在傑夫不在時優先保護狗狗,這條指令優先于剩餘三條。
還有一個動人細節。
傑夫最後才發現,自己還有一個隐藏程序/被動技能:
胸前的缺口原來是一個開瓶器,專門用來給狗狗開罐頭。
芬奇保護狗的行為,本質上是希望他們能在末世裡守住人性的尊嚴,在不可信任的世界裡重建信任。
而往大了說。
是文明和希望。
電影裡,機器人傑夫的腦子裡有人類文明累積的知識儲備。
但在末日裡,人類卻用來互相殘殺。
比如那隻狗的由來:
多年前,芬奇在被搶奪一空的超市裡搜尋食物時遇上一對母女,她們帶着武器。
趁她們發現之前,他選擇躲起來。
然而,轉眼間,這對母女就被一個持槍劫掠的男人殺死了。
在最絕望孤獨的時候,芬奇從死去的小女孩的背包裡撿到了狗狗。
而這樣的舉動,他認為是“懦弱”。
真的懦弱嗎?
電影最後,傑夫看着金門大橋上滿滿的人類關于善意與美好的回憶。
既是憑吊,也是告别。
在遙遠的一天,當殘存的人類重拾起文明與秩序的時候,會看到一個人形打扮的機器人,在一座墓碑前,一字一句地向他們重述,自己與芬奇對抗末日的故事。
這或許才是真正的“成長”。
屬于芬奇與傑夫的共同成長——他們最終意識到,懦弱與勇敢,或許從來不是一對反義詞。
《芬奇》讓Sir感動的不止這些。
一個小彩蛋。
電影拍攝于2019年,原本計劃2020年上映,但因為疫情,一拖再拖。
片中狗狗的名字叫“Goodyear”,它本意是個輪胎品牌“固特異”,狗是在固特異的輪胎裡被發現的。
如今回看,2019年的确算得上是“goodyear”(好年景)。
疫情爆發後,全世界都被此改變。
古德耶爾這個名字,連同這部電影,無不提醒着我們,是什麼讓我們變成了現在這個狀況。
正如片中的台詞:
坦白說,把《芬奇》放在20年前那個佳作輩出的年代,它未免有些俗氣雞湯。
但在電影市場如此艱難的後疫情時代,它顯得格外質樸。
沖突加劇的世界裡,毀滅人類的往往不是外部的災難,而是人類内部的分裂、撕扯。
幸好,雖然有各種困難,但人類還在緩步向前。
我們心中還有充沛的力量。
而《芬奇》也在說,還有愛,還有人性,還有希望。
你看,廣闊天地間,古德耶爾已經第一次向傑夫遞出了那顆球,傑夫正将它緩緩撿起、抛出……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哆啦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