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娛樂
/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
更新时间:2024-09-29 16:22:03

  首先向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抗美援朝戰争緻以最高敬意!謹以此文獻給在長津湖戰役和抗美援朝戰争中犧牲及戰鬥過的全體軍民……

  ※ 全文約1.3萬餘字,建議配合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收藏觀看

  早在《長津湖》上映之前,關于影片會分成上、下兩部的猜測就有很多議論。

  2021年10月底官宣,猜測證實,《長津湖》的确有下部,但沒有沿用《長津湖》(下)的名字。

  而是叫《長津湖之水門橋》,聚焦長津湖戰役後期的“水門橋”戰鬥。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1)

  很多觀衆覺得《長津湖》的結尾有些倉促,沒有交代主角團穿插7連攻打長津湖後去了哪兒、幹了什麼。

  并強行插入了一段志願軍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堅守陣地,最終和敵人同歸于盡的英雄事迹。

  本文從《長津湖》上部最後的楊根思阻敵開始,到美軍被趕下大海為止,以美軍撤退的節點為線索,還原“水門橋”前後的來龍去脈。

  探讨為什麼“三炸水門橋”會成為長津湖戰役第二大階段的重點事件,以至于要單獨拍成電影來表現和強調。

  美軍撤退第1階段:下碣隅裡→古土裡(18km) ※ 備注:由于從柳潭裡向下碣隅裡撤退的美軍僅為陸戰1師部分,這段内容省略

  楊根思在1950年前往朝鮮戰場前,就已經被評選為“全國戰鬥英雄”,與他同在第9兵團第20軍的周文江、陳寶富和毛杏表三位同志也當選。

  四人在第9兵團赴朝鮮前,從上海郊區駐地前往北京,參加新中國第一屆全國戰鬥英雄和勞動模範代表大會,并受到毛主席等領導人的接見,還在天安門參加了建國一周年活動,無上光榮。

  楊根思等四人從北京歸建時,到了南京他們才知道自己的部隊已經開拔,但目标不是台灣而是北上東北,赴朝鮮作戰,已經到山東曲阜集結。

  于是四人又從南京往回走,在曲阜追上了大部隊。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2)

  特級英雄楊根思(1922-1950)

  楊根思部隊的番号是第9兵團第20軍58師172團3連,他是連長。

  根據長津湖戰役前确定的任務,第20軍負責穿插包圍,27軍負責攻堅,26軍為總預備隊。

  楊根思所在的20軍58師負責主攻美陸戰1師師部所在地下碣隅裡。

  這裡是整個長津湖戰役的中心地帶,也是陸戰1師指揮、交通和後勤補給中樞。

  從下圖可以看出,長津湖戰役區域大緻呈一個“Y”形:

  志願軍總體計劃将“Y”形三點的柳潭裡、新興裡和下碣隅裡的美軍分割包圍,然後圍殲。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3)

  在“Y”右側新興裡,駐紮着美軍步兵7師31團級戰鬥隊,最終絕大部被27軍80師和81師殲滅,也就是後來被簡單化傳播的“殲滅北極熊團”。

  在“Y”左側柳潭裡和中間下碣隅裡,由于天氣寒冷,凍餓交加,極大削弱了志願軍的戰鬥力,再加上和美軍的武器裝備相差懸殊,并沒有達到殲敵的目标,隻是圍住并僵持。

  面對志願軍突如其來的進攻,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的頭腦很清醒。他的應對之策總結來說就是全力保障主基地下碣隅裡的安全,不惜一切代價讓柳潭裡的部隊撤回下碣隅裡,然後整個陸戰1師再從下碣隅裡出發向南撤退。

  由于新興裡的31團級戰鬥隊不屬于陸戰1師,而隸屬于步兵7師。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既不想聽命于上級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阿爾蒙德也沒有把步兵7師31團級戰鬥隊的指揮權交給史密斯。

  就這樣,因為美軍内部指揮關系的矛盾,耽擱了對第31團級戰鬥隊的支援,使31團級戰鬥隊成為一支“孤軍”,出現對志願軍打殲滅戰有利的局面。

  志願軍負責攻打新興裡的部隊從11月27日打到11月29日,兩天下來吃掉了這支“孤軍”的絕大多數,美軍想救已經來不及了,基本達成對“北極熊團”團部和31團級戰鬥隊成建制地殲滅。

  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想的隻是全力把自己的師撤走,如果這支美國國家的面子部隊在長津湖被中國軍隊殲滅,那麼他會成為美國曆史永遠的罪人。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4)

  美海軍陸戰隊1師師長奧利弗·史密斯(左)

  不過陸戰1師撤退面臨一個很尴尬的地形,從長津湖到海邊基地興南港,隻有一條勉強的土石路,一側是懸崖峭壁,一側是山地。

  由于美軍有很多坦克、車輛、火炮,無法像以輕步兵為主的志願軍那樣靈活機動,所以隻能在所謂的公路上走成一字長蛇陣,志願軍則利用地形節節阻擊。

  所以,整個長津湖戰役美軍撤退階段,陸戰1師和志願軍一直重複着阻擊與反阻擊的較量,其中“三炸水門橋”就是這一較量最集中的體現。

  美軍從主基地下碣隅裡向南撤退的第一步,就是要打通下碣隅裡到第一個節點古土裡的道路,楊根思率部阻擊的戰鬥就發生在美軍剛開始撤出時。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5)

  長津湖美軍于1950年11月29日決定撤退

  為了打通下碣隅裡-古土裡僅18公裡的路線,史密斯命令兩頭的美軍對進。

  一方面,配屬給陸戰1師的英國皇家陸戰隊第41突擊隊主力,加上陸戰1師和步兵7師各1個步兵連、2個坦克排及火力支援兵力1000餘人,由英軍指揮官德賴斯代爾指揮,組成“德賴斯代爾特遣隊”(Task Force Drysdale),由古土裡北上下碣隅裡增援。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6)

  英國皇家陸戰隊第41突擊隊隊長德賴斯代爾中校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7)

  德賴斯代爾特遣隊向下碣隅裡前進(注意看地形)

  另一方面,下碣隅裡的美軍也向南突圍,試圖突破志願軍的阻擊。

  下碣隅裡東南方向有一片群山,是狼林山脈在長津湖地區的延伸,總體被稱為東山或東丘,海拔1071米,所以也被稱為1071高地。

  高地俯瞰整個下碣隅裡地區,扼守公路,美軍從下碣隅裡向南撤退時必然要經過這裡,所以20軍主力和美軍圍繞東山展開争奪。

  與志願軍相比,美軍在人數上捉襟見肘,所以20軍所部在長津湖戰役開始後不久就輕松肅清了東山上的守軍,占領了東山各高地。

  但美軍炮火占優勢,而且可以呼叫空中支援,對東山各陣地傾瀉了大量炮彈,以至于使占領東山的志願軍無力再向下碣隅裡進攻,并頻繁換防,對下碣隅裡隻能采取圍而不打的态勢。

  在1071高地東南延伸出的小高嶺,又是高地的第一道屏障,像一根刺紮在下碣隅裡與古土裡之間。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8)

  一開始防守小高嶺的是58師172團2營的一個排,這個排堅守了二十幾個小時,被打殘後楊根思率部接替。

  1950年11月29日拂曉至上午,楊根思帶領20軍58師172團3連3排,在1071高地小高嶺阻擊美軍。

  由于小高嶺陣地面積很小,楊根思帶部隊上去的時候,已經有小部分美軍在陣地上了。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9)

  《長津湖》中歐豪還原了這場戰鬥

  為了不惜一切代價打通阻礙,美軍對小小的小高嶺狂轟濫炸,在坦克、飛機、大炮的配合下進攻隻有一個排堅守的小高嶺陣地。

  楊根思連長和3排打退數倍于己的敵人8次進攻,最終僅剩自己、通訊員、負傷戰士吳富,3班副班長和一位機槍班長。

  楊根思讓機槍班班長把沒有子彈的重機槍送回營部,不能留給敵人,并讓通訊員和3班副班長把傷員背下去,自己一人獨守陣地。但3班副班長不願離開,最終也犧牲在陣地。

  美軍發動第9次進攻,楊根思懷抱炸藥包同美軍同歸于盡,以生命保衛住小高嶺,犧牲時年僅28歲。

  就在楊根思所在的20軍58師苦戰下碣隅裡同時,前往救援下碣隅裡的“德賴斯代爾特遣隊”被20軍另外一支部隊60師殲滅了約一半。

  20軍60師本來的任務是在古土裡外圍牽制古土裡的敵人,策應20軍其他部隊攻打下碣隅裡。當60師發現美軍出動部隊向北救援時,果斷而有效地進行了攔截。

  60師和“德賴斯代爾特遣隊”的作戰,是長津湖戰役後期典型的圍追堵截式形态。

  因為敵人是個一字長蛇陣,又分成好幾段,一會進攻突圍,一會掉頭逃跑,一會聚集固守,一會前衛變後衛,一會後衛變前衛,所以60師各團、各營、各連都是各自為戰,攻守轉換頻繁。

  雖然從古土裡向下碣隅裡進發的“德賴斯代爾特遣隊”被60師打敗,但在下碣隅裡的陸戰1師不遺餘力地奪回東山,為撤退創造了條件。

  師長史密斯利用之前在下碣隅裡修建的簡易機場送走大量傷員後,于12月6日拂曉開始突圍南撤。

  面對美軍準備全線撤退的變化,第9兵團也重新調整旗下3個軍的部署:

  第20軍主力向南前出到黃草嶺地區,準備阻擊南逃美軍。

  第27軍從右翼向鹹興以西方向進攻,同樣為了斷敵退路。

  之前作為預備隊的第26軍盡快趕往下碣隅裡,追擊美軍。

  由于當時作為預備隊的第26軍距離長津湖戰場較遠,再加上山高林密、風雪極寒、道路不熟等因素,26軍趕到下碣隅裡時美軍已經開始突圍。

  26軍本來計劃12月2日抵達下碣隅裡,接替疲勞和大量減員的20軍,但直到12月5日26軍的76師和77師兩支先頭部隊才趕到下碣隅裡。

  而當26軍的兩個師想于12月6日拂曉發起進攻時,美軍也同時在12月6日拂曉開始撤退,所以剛剛趕到的26軍2個師隻能在運動中追擊敵人。

  陸戰1師以其陸戰7團為先鋒,陸戰5團為後衛,由下碣隅裡向古土裡撤退。

  撤退途中,東山依然是雙方攻守的焦點。

  經過12月6日一個白天的激戰,陸戰7團前進了7公裡,陸戰5團憑借強大的火力優勢和空中支援再次占領了東山。

  美軍和志願軍在這次撤退途中都打得非常拼命,加之美軍飛機投下了千磅的燃燒彈,還發生了少見的白刃戰。

  後來美國人把東山這段公路稱為“Hell Fire Valley”(地獄之火山谷),可見戰鬥激烈的程度。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10)

  撤退中的美軍陸戰1師7團和5團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11)

  到1950年12月7日,陸戰1師後衛工兵部隊還在下碣隅裡執行最後的物資彈藥破壞任務,前鋒部隊的一部分已經抵達了古土裡,還回收了部分“德賴斯代爾特遣隊”的英軍傷員。

  直到12月7晚間22時,陸戰1師5團的工兵破壞小隊最後一撥抵達古土裡,完成了這僅有18公裡的撤退,一共走了38個小時。

  據國内少有的專門介紹長津湖戰役的曆史書《血戰長津湖》記載:

  12月7日,美國軍事史專家蒙特羅斯将這一天的戰鬥稱之為“最壯觀的戰鬥”:陸戰隊員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衆多的中國人蜂擁而至。中國人一次次頑強地進攻,夜空時而由曳光彈交織成一片火網,時而被照明彈映出可怕的光亮,跑步前進的中國部隊暴露無遺。盡管陸戰隊的炮兵、坦克和機槍全力射擊,但是中國人仍然源源不斷地擁上來。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令陸戰隊員們肅然起敬。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12)

  美軍從下碣隅裡向古土裡撤退過程全圖

  美軍撤退第2階段:古土裡→真興裡(16km) 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的主要内容“三炸水門橋”,就發生在陸戰1師等美軍由古土裡向真興裡撤退過程中。

  在官方修撰的《抗美援朝戰争史》(上卷)中,對這階段撤退僅有幾段概括介紹:

  12月8日,美陸戰1師在大量航空兵支援下,繼續向南突圍,在古土裡以南隘路處,為志願軍58師第172團2個連阻截。志願軍炸毀公路橋梁,堅守陣地。美軍孤注一擲,一面在大量航空兵配合下,猛攻守路。一面緊急空運橋梁構件架橋,同時急調黃草嶺、真興裡地區之美軍部隊北援接應。

  志願軍第172團2個連在零下30多度嚴寒下,頑強作戰,與敵激戰竟日,在人員凍傷、陣亡嚴重,隻有20餘人可以戰鬥的情況下,仍堅守陣地,殲滅美軍800餘人,使南逃的美軍寸步難行。與此同時,第60師第180團也将由真興裡北援的美軍阻于堡後莊以南地區。

  8日夜間,氣溫驟降至零下40多度。堅守陣地的志願軍官兵,衣着單薄,凍餓數日,體力嚴重下降。當9日美陸戰第1師再次攻擊志願軍古土裡以南隘路陣地時,堅守在陣地上的志願軍官兵已全部凍僵。

  美軍僥幸通過了古土裡以南隘路,遂修複橋梁,繼續向南逃竄,與真興裡北援部隊南北夾擊堡後莊之志願軍第180團陣地。志願軍180團在第179團1個營的支援下,堅決阻敵,與敵激戰兩日,最後全團大部凍、戰傷亡,陣地方為美軍突破。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13)

  美軍撤退路線總示意圖

  美軍12月7日全部抵達古土裡後未作長時間停留,于第二天繼續全力向南突圍,主要阻(追)擊部隊是志願軍20軍58師172團2個連、60師180團和179團1個營,三支部隊配合。

  在這段阻(追)擊作戰中,為什麼第9兵團隻有1個團、1個營和2個這麼少的兵力連參戰?

  因為第9兵團長時間連續作戰,凍餓交加,各部減員嚴重,而且撤退路線的地形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山坡,美軍又是機械化行軍,志願軍隻能依托幾個有利地形阻擊。

  58師172團本來接到的任務就是殲滅下碣隅裡的美軍,當美軍撤退時,建制已經嚴重不足的172團一直在頑強追擊,湧現出長津湖戰役其中一個冰雕連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美軍能從下碣隅裡比較快速地趕到古土裡,又從古土裡快速地趕到“水門橋”,期間志願軍并不是沒有布防,172團幾乎一個整連就凍僵在美軍通過“水門橋”之前,在電影《長津湖》結尾對這一幕有所表現。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14)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15)

  這個階段阻擊美軍撤退的還有60師,因為在整個長津湖戰役開始前的部署,60師分配到的任務就是“占領長津湖以南交通要道古土裡,阻擊美軍北上增援或南下撤退”,這時美軍撤到古土裡,并想繼續南撤,守在這裡的60師自然是阻擊的主力。

  但因為第9兵團其他各部都在追擊途中,距離美軍較遠,這階段實際與美軍接觸的志願軍部隊規模并不大,發生戰鬥的規模也不大。

  在兵力不濟的情況下,為了遲滞美軍車輛和坦克,炸毀敵人撤退路上的各處橋梁是一個事半功倍的方法。

  下圖是一幅美軍繪制的從古土裡到真興裡撤退的地形圖,在美軍記載中這段撤退路線被稱作“富盛裡(黃草嶺)走廊”(Funchilin Pass)。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16)

  古土裡→真興裡撤退“富盛裡(黃草嶺)走廊”

  從這張圖上可以看出,整個“富盛裡走廊”撤退路線上地形最要命的地方就是那個大拐彎以及旁邊的1081高地,這座高地是這段路上最險要的防守點。

  另外地圖上标注的“Treadway Bridge”并不是個地名,而是“浮橋”的意思,這個位置就是後來流傳起來“水門橋”。

  了解了此處的地形,沒有軍事常識的人也能看出來,如果想阻止美軍通過這段路,就一定要斷了“水門橋”并占領1081高地。

  志願軍當然也是這樣做的,一方面多次炸橋,另一方面圍繞1081高地進行激戰,先來說說這部電影的主角“水門橋”。

  水門橋嚴格意義上說不能算橋,它位于古土裡以南約3.5英裡處,是長津湖水庫電站底部水管形成的洞橋結構,被炸後跨度為8.8米。

  結合下面美國空軍航拍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水門橋”的全貌,同時也能從照片中看到雙方撤退與阻擊的地形,一條路,一邊是高山,一邊是懸崖。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17)

  美軍拍攝的“水門橋”(箭頭處即是被志願軍炸毀處)

  從上圖注釋中可以看到,美軍對這裡隻是叫“電站”(power station),單詞“penstocks”可以翻譯成“水門”的意思,在地圖上則标注的是“浮橋”(treadway bridge),并沒有給這座橋起名字,志願軍方面也沒有命名。

  “水門橋”這個名字是後來翻譯這段曆史時流傳起來的,它之所以出名,是因為美軍戰史對多次修複“水門橋”做了詳細記載。

  美軍之所以有詳細記載,是因為志願軍對這座橋的破壞比較大,而且反複破壞多次,以至于陸戰1師不得不協調美軍空軍緊急空投了8塊橋梁組件,把這段空隙架上橋。

  這座橋雖然不大,而一旦斷開,對僅有一條撤退路線的陸戰1師來說非常棘手。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18)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19)

  被志願軍截斷的“水門橋”

  早在長津湖戰役開始前,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就經過過這座橋,而且很狐疑。

  因為長津湖戰役前美軍還不知道中國已經向朝鮮派出了大規模、成建制的兵團,如果隻有少量的中國軍隊入朝阻止美軍繼續前進,他們應該早早就破壞這座橋,阻隔美軍繼續向長津湖地區前進。

  但當史密斯率領部隊向長津湖前進時,他發現這座橋并沒有被毀,據此他猜測大量中國軍隊已經在長津湖地區布下了一個包圍圈。

  史密斯的猜測是正确的,當時志願軍第9兵團的2個軍已經埋伏在長津湖周圍的高山密林裡。

  志願軍對“水門橋”的破壞與美軍的修複過程如下:

  在長津湖戰役打響後不久的12月1日和12月4日,志願軍第9兵團的部隊就對“水門橋”進行過兩次破壞,“三炸水門橋”中的前兩次指的就是這兩次。

  12月6日陸戰1師主力從下碣隅裡撤退當天,志願軍又對這個位置進行了更大力度的破壞,才導緻後來陸戰1師的工兵指揮官要求空投組件架橋。

  這個時間線需要理清,志願軍對“水門橋”的破壞并不是在得知美軍要撤退後才展開的,而是從長津湖戰役一打響就進行了兩次破壞,希望切斷美軍撤退後路,把他們全部阻隔在長津湖地區消滅。

  隻不過前兩次破壞力度比較小,第一天破壞,第二天就被美軍工兵迅速修好。

  那麼到底是志願軍第9兵團哪支部隊實施了對“水門橋”的三次破壞呢?

  據關于“水門橋”戰鬥最原始資料之一的《20軍長津湖陣中日記》記載:“60部攻古土水,南邊破路”,“偵營應堅決破壞公路”,“180、178打古土水如敵退則全力出擊,1328高地已控制,黃草嶺方向派一個連及偵查隊破路、偵查、阻擊……”,“180團進至在院裡、黃草嶺以南執行破路及阻敵北援及南逃……”,“180R(團)公路破得如何?”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20)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21)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22)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23)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24)

  根據志願軍方面的史料,另結合美軍戰史部門繪制的作戰地圖可以明顯看出,三次破壞“水門橋”的部隊主要是負責古土裡地區作戰的第9兵團第20軍第60師,其中又以60師中的180團為主,20軍直屬偵察營也有參與。

  上文提到的20軍58師172團2個連和60師178團、179團等其他志願軍部隊也參與了追擊堵截美軍的作戰,但從“陣中日記”和各部任務來看,12月1日、4日、6日這三個時間點“水門橋”附近隻有180團,“破路”任務還是以60師180團為主。

  搞清楚破壞“水門橋”真正的部隊後,再來看美軍對前兩次破壞修複的記載: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25)

  這段記載前兩句和“水門橋”有關的内容翻譯過來是:

  從12月2日到5日,第73工兵營修複或重建了主路線沿途被滲透的敵人(指志願軍)破壞的四座橋。其中一座橋位于4号發電站大門處,我營在那裡架設了M-2鋼制浮橋。

  志願軍分别在12月1日和12月4日兩次破壞了美軍撤退路線上的四座橋,但都被73工兵營在一天時間内修好,并在“水門橋”那裡架設了浮橋。

  12月6日之前在撤退路線上修橋的部隊,還不是陸戰1師的工兵,而是隸屬于步兵7師的73工兵營。

  因為當時在長津湖地區作戰的美軍主力有兩支,一個是陸戰1師,另一個是步兵7師,還有一個步兵3師是預備隊,它們合編為第10軍。

  截止到12月7日陸戰1師還沒撤退到“水門橋”,而步兵7師第73工兵營在長津湖戰役開始時分配到的任務,就是維護、修整、拓寬從興南港到長津湖之間唯一的那條路。

  所以前兩次修橋正是步兵7師73工兵營職責所在,第一次用了木頭,第二次用了M-2浮橋。

  當12月6日史密斯師長帶領陸戰1師啟程從下碣隅裡撤退時,守在古土裡至真興裡的60師或20軍直屬偵察營又對“水門橋”進行了徹底破壞,連橋梁基座都炸了。

  對第三次破壞“水門橋”美軍自己的戰史在“空投橋梁組件”小節開始這樣記載: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26)

  譯文(*自譯,如有不當之處還望指正):

  陸戰1師的指揮員們在下碣隅裡面臨的另一個問題需要工程解決方案。早在12月4日,指揮官就接到報告,在古土裡以南約3.5英裡位置的一座關鍵橋梁被敵人(指志願軍)第三次炸毀。在這裡長津水庫的水從隧道排放到四個壓力管道或大型鋼管中,這些管道從山腰急劇下降到下面山谷中發電廠的渦輪機。在管道穿過道路的地方,一個沒有地闆的混凝土門樓覆蓋靠近山坡的一側。靠近下坡的一側跨在水管上的單行橋被敵人(指志願軍)摧毀了三次。在懸崖和陡峭的山腰之間無法繞過。因此陸戰1師的車輛、坦克和武器裝備必須跨過這16英尺(算上橋基24英尺)的空隙。

  美軍海軍陸戰隊另一份史料記載: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27)

  譯文(*自譯,如有不當之處還望指正):

  早在12月4日,史密斯就被警告中國軍隊炸斷了撤退路線上一座關鍵的橋梁。在這裡,長津湖水庫的水通過隧道流入四根被稱為“壓力管(水門)”巨大的管道。這座橋緊貼着幾乎垂直的懸崖,并越過壓力管道。如果該師想把它的坦克、大炮和車輛撤出,那麼必須在那個24 英尺的空隙上架橋。

  這兩段記載不用再過多解釋,而且相互佐證,很清楚地描述出“水門橋”的樣子,以及三次被毀給美軍帶來的麻煩。

  其中單詞“penstock”可以翻譯成“水門”,“gatehouse”是門房的意思,這兩個詞概括了這個地方的結構,也是“水門橋”之所以被翻譯成這個名字的來源。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28)

  12月6日“水門橋”第三次被破壞,切斷了陸戰1師撤退的路線,這不僅讓史密斯師長感到緊張,也震動了“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

  美國工兵部隊朝鮮戰争官方史料《銘記那場“被遺忘的戰争”——朝鮮美軍工兵軍官記》(Remembering the “Forgotten War” U.S. Army Engineer Officers in Korea)記述了美軍工兵第三次修複“水門橋”的來龍去脈。

  時任麥克阿瑟工程兵參謀的愛德華·羅尼中校(Lt. Col. Edward Rowny)當時就在興南港,他自述得知古土裡以南3.5英裡處的“水門橋”第三次被毀後,他和自己的工兵軍官團隊商讨對策,其中一位叫艾爾·懷爾德(Maj. Al Wilder)的下屬提出了一個最優方案。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29)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30)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31)

  上面是記載的原文,不贅述翻譯,總結這段記載的大意就是他建議讓C-119運輸機向前線空投橋梁組件。

  工程兵和空軍實驗後覺得可行,但唯一的問題在于沒有飛行員敢執行這次任務,而且沉重的鋼制組件空投下去會損壞。

  後來又經過實驗,解決了空投的問題,此方案得到批準,并由陸戰1師的工兵和第10軍第58工兵舟橋連一起拼裝完成。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32)

  當時執行浮橋空投的美軍運輸機C-119機型(圖片攝于1952年)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33)

  停在長津湖戰役興南港附近連浦機場的C-119運輸機

  因為這是美軍工兵官方的史料,内容也是為自己表功為主,忽略了其他部門。

  實際上解決空投問題是另外一位軍官提議,他建議可以使用兩個大型降落傘挂在組件上,這樣就能減緩空投時的沖擊力,随後美軍又在興南港附近的連浦機場進行了一次實驗并成功。

  連浦機場有預制橋梁組件存貨,卻沒有大型降落傘,美軍又從日本的基地運來降落傘,和橋梁組件一起從連浦機場起飛,空投給在古土裡的陸戰1師。

  工程兵軍官愛德華·羅尼中校因幫助陸戰1師修建下碣隅裡臨時機場,撤出大量傷員,并協助架設“水門橋”讓陸戰1師全身而退有功,在興南港前線被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授獎。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34)

  這位軍官後來參加了越南戰争,在北約任職,又長期擔任“限制戰略武器談判”美方代表,在美國軍政機構服務長達50年,2017年才去世,享年100歲。

  相應地,美軍海軍陸戰隊也有自己的記載,但和工兵的史料有出入,他們同樣把功勞攬在自己身上,說是自己想到的空投組件的辦法。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35)

  上圖資料中說,陸戰1師的工程兵軍官帕特裡奇中校(Lt. Col. Partridge)在12月6日要求在連浦機場的空軍給他們空投橋梁組件,保險起見還在機場進行了測試。

  他需要4個組件,但為了以防空投時有損耗要了8個。

  還有一段史料記載了當時帕特裡奇和史密斯之間的一段關于空投“水門橋”組件的對話。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36)

  在這段對話中帕特裡奇向史密斯保證“我保證你能過漢江,我保證給你修一個機場,我也能保證給你架一座橋。”

  最終,8架C-119運輸機各裝載1個組件進行空投,其中1個掉在志願軍陣地,1個損壞嚴重無法使用,剩餘6個都成功落在古土裡陸戰1師手裡。

  然後帕特裡奇中校用卡車裝載着組件,随陸戰1師7團前往“水門橋”架橋。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37)

  美軍空投浮橋組件的照片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38)

  美國紀錄片中空投“水門橋”組件的影像資料

  在架橋過程中,帕特裡奇發現被炸的跨度超過了組件的長度,美軍又在附近找到一些廢棄鐵軌的枕木做輔助材料,于12月9日白天成功架好。

  随後美軍陸戰1師的人員,以及大量坦克、車輛在12月9日這天全部安全通過“水門橋”,還跟随着幾千朝鮮難民,竟未出現任何損壞或事故,陸戰1師解決了撤退路上最大的一個困難。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39)

  美軍通過“水門橋”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40)

  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給架橋有功的帕特裡奇中校授獎

  美軍撤退第3階段:真興裡→興南港(69km) 美軍陸戰1師通過“水門橋”後,再來回顧一下第二段撤退路線“富盛裡走廊”(Funchilin Pass)的地圖。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41)

  從上圖可以看出,美軍通過“水門橋”後下一個阻礙就是一個大拐彎和1081高地。

  1081高地再往南,等高線的顔色淺了很多,出了黃草嶺山口的真興裡直到興南港地勢越來越平坦,無險可守,沒有什麼有戰略價值的目标。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42)

  所以1081高地争奪戰成為美軍撤出山區的最後一戰,也是整個長津湖戰役倒數第二場戰鬥。

  雖然這場戰鬥發生在從古土裡到真興裡這段撤退,但它與真興裡的美軍有更大關系,所以把它放在第三部分介紹。

  首先從時間線上理清,志願軍對1081高地的占領也不是從美軍撤退開始,而是早在長津湖戰役開始時就做了部署,早就被負責防守這裡的20軍60師占領。

  堅守1081高地的部隊是長津湖戰役中四個“冰雕連”之一的60師180團2連,他們從12月2日就開始陸續進入1081高地,在冰天雪地極度低溫的野外一直待到12月8日。

  這裡是整個長津湖戰役志願軍最南端的陣地,也是補給最困難的陣地,當12月8日美軍進攻這裡時,60師180團2連已經凍傷減員嚴重。

  美軍陸戰1師主力12月7日-8日陸續從古土裡向真興裡撤退時,一方面他們要解決被炸斷的“水門橋”(上文詳解的過程),另一方面就是要拿下扼守撤退路線的最後一道屏障1081高地。

  奪取高地的任務交給了一直駐紮在真興裡的陸戰1師1團1營,營指揮官是唐納德·施穆克(Donald Schmuck)中校,他率領1營從真興裡北上6英裡進攻志願軍防守的1081高地。

  在美軍海軍陸戰隊戰史中這樣記載對1081高地的進攻計劃: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43)

  施穆克計劃讓羅伯特·P·雷上尉(Captain Robert P. Wray)率領C連占領1081高地西南側的891高地并守住,作為其他兩個連隊進攻的跳闆;巴羅上尉(Captain Barrow)率領A連從東面向山頂進攻,諾倫上尉(Captain Noren)率領B連在公路與A連之間沿山坡迂回。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44)

  美軍對1081高地的進攻部署

  因為長津湖戰役期間這個營一直留在真興裡,沒有參與前面的作戰,所以他們未受損失,而且是在休息補給充分的條件下投入作戰的,戰鬥力非常強。

  下面這段文字詳細記錄了這個營進攻1081高地的過程,經過12月8日白天激戰,志願軍損失六十多人,巴羅的A連10死11傷。

  夜間志願軍一個排又發起了反擊,但沒有成功,犧牲了18人。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45)

  經過一夜到12月9日清晨,下了一夜的大雪停了,但氣溫依然寒冷。

  巴羅的A連在諾倫的B連配合下,還有飛機和炮火支援,又發起一次進攻,徹底拿下了1081高地,并記述發現530位犧牲的志願軍,A連自己也傷亡了一半。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46)

  美國海軍陸戰隊對1081高地的這些記載和國内很多文章有出入,裡面并沒有提到攻上陣地時發現“冰雕英雄”的場景。

  當然美軍的資料也不能完全相信,他們有他們的立場和取舍,但美軍資料中也沒有記載有任何投降行為。

  也就是說志願軍在極端艱苦酷寒的環境中堅守了6天,又以1個被凍殘的連抵擋了美軍1個精銳營2天的進攻,還有飛機和大炮的轟炸,其中8日白天志願軍和美軍進行了激戰。

  但60師180團2連剩餘的官兵也許就是在8日到9日那寒冷的一夜被全部凍僵,以至于9日白天幾乎沒有反擊就被美軍占領陣地。

  1081高地這場極寒天氣下的孤軍奮戰,直至全連犧牲,不能武斷地誤傳為全連凍僵。

  這些偉大的英雄不應該被遺忘,應該借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被更多人知道并記住。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47)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48)

  1081高地被占領後,美軍一直守到12月11日陸戰1師全部通過真興裡才撤。

  那位擔任1081高地主攻的陸戰1師1團1營A連連長羅伯特·巴羅(Robert H. Barrow),在抗日戰争期間就在中國服役并協助過國民黨軍練兵。

  朝鮮戰争期間,他被美軍譽為最佳連級指揮官,并因1081高地戰鬥獲得海軍十字勳章(Navy Cross)。

  後來巴羅又參加了越戰,一直在美軍海軍陸戰隊服役,最終于1979年擔任美軍海軍陸戰隊總司令,以四星上将軍銜退役。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49)

  1081高地戰美軍主攻連長羅伯特·巴羅後任海軍陸戰隊總司令

  之所以說1081高地之戰是整個長津湖戰役倒數第二場戰鬥,因為在美軍陸戰1師撤出黃草嶺山區最後階段,還發生過一次志願軍與美軍的接觸。

  在《抗美援朝戰争史》(上卷)中記載:

  10日,古土裡美軍部隊越過黃草嶺,繼續南逃。志願軍第89師部隊在真興裡以南之水洞、龍水洞地區主動出擊,截擊南逃之敵,斃敵300餘人,擊毀汽車30餘輛。随後又于尾追逃敵中,繳獲汽車60餘輛,殲美軍200餘人。

  12日,美第3師由五老裡北援,美陸戰第1師在美第3師的接應下,最終逃出志願軍第9兵團在長津湖地區的包圍圈,竄至五老裡。随後,會同美第3師倉皇逃往鹹興、興南地區。

  這段内容記載的是志願軍在長津湖和美軍打的最後一場仗,雙方參戰部隊是志願軍20軍89師和接應陸戰1師的美軍步兵3師。

  在長津湖戰役打響後,20軍89師得到的任務是守在長津湖地區以南的社倉裡,防止美軍其他部隊從這裡增援,同時美軍撤退時也可以在這一區域進行阻擊。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50)

  從上圖可以看出,地圖最左側的那支紅箭頭就是89師在長津湖戰役中的行動路線,他們留下其中一個團圍住柳潭裡之敵,另外兩個團直插到南邊的社倉裡,去殲滅這個地方的南朝鮮守軍。

  等89師的兩個團抵達社倉裡時,這裡的守軍已經由南朝鮮軍換成了美軍第3步兵師7團大部,但89師的戰前偵查沒做到位,并不知道敵人已經換防。

  當89師對社倉裡之敵發起進攻并産生很大傷亡後才意識到這裡的守軍是美軍。

  雙方在社倉裡激戰過後,美軍也并不向北繼續前進,89師也吃不下這股敵人,就一直對峙着。

  對峙期間,89師留在長津湖柳潭裡那個團歸建,帶來繳獲美軍的3000條軍用毛毯。

  師長餘光茂和政委王直下令把這些毯子剪碎,分攤到每個戰士手上保暖,這一明智決定使89師成為整個第9兵團凍傷減員最少的師。

  89師包含凍傷在内的非戰鬥減員僅有400人,和兄弟部隊動辄上千人的數量形成鮮明對比。

  而且早在部隊到達沈陽時,89師師長和政委就請示上級讓他們師在沈陽多待一天籌集防寒物資。

  這兩位指揮員的先見之明和防寒意識挽救了很多戰士的生命,也使89師成為長津湖戰役最後一支能以基本完整建制作戰的部隊。

  89師面對的敵人是美第3步兵師,第3步兵師作為美第10軍的預備隊,主要任務是在興南港外圍防禦,保障這個港口基地的安全,并接應前出長津湖的陸戰1師。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51)

  長津湖戰役期間美第3步兵師師長羅伯特·索爾少将(左)

  待這股敵人從社倉裡撤退時,89師主動出擊進行追擊,取得了不小的勝利,消息還傳回國内受到嘉獎和新聞廣播報道。

  除了在社倉裡有美第3步兵師的一個團級建制,陸戰1師即将撤出長津湖地區時,美第3步兵師派出了一支以1個步兵營為主體、多單位協同的“狗特遣隊”(Task Force Dog),在副師長阿米斯特德·米德(Armistead Mead)準将指揮下,前出真興裡接應撤退的陸戰1師。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52)

  美軍步兵3師前往接應陸戰1師的“狗特遣隊”(攝于1950年12月9日)

  第3步兵師的“狗特遣隊”與89師兩個團在黃草嶺山口區域進行了最一戰,待陸戰1師撤出山口地區後,志願軍各部就隻能尾随追擊。

  此時上文提到的長津湖和“水門橋”戰鬥主力部隊58師和60師,兩個師加在一起還能作戰的人員隻剩200多人,但仍然在60師參謀長蔡群帆的率領下進行追擊。

  1950年12月11日下午,陸戰1師主力通過真興裡,标志着志願軍在長津湖地區與美軍有接觸的作戰結束。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53)

  通過地圖再回顧一下美軍在長津湖撤退的路線

  總結來說,長津湖戰役第二階段以1950年12月6日陸戰1師從下碣隅裡撤退開始,到12月13日結束(真正有接觸的時間到12月11日),曆時8天。

  這條從興南港到長津湖唯一的道路被美軍叫做MSR,即“Main Supply Route(主補給線)”的縮寫,但最終卻成了美軍的撤退之路。

  整個長津湖戰役前兩個階段作戰(即湖區作戰和圍追堵截陸戰1師撤退)于1950年11月27日開始,到1950年12月13日正式結束,接下來就是美軍在興南港曆時10天的大撤退。

  本文用最後的篇幅簡述興南港撤退(Hungnam Evacuation):

  陸戰1師通過真興裡抵達興南港同時,美第10軍的另一支部隊步兵7師也從另一個方向陸續抵達。

  此時美第10軍的陸戰1師、步兵7師、步兵3師三個師,再加上南朝鮮軍的第3步兵師和首都師,以及一部分美軍空軍,共計約10.5萬兵力、1.84萬輛各類車輛和35萬噸物資都擠在興南港等待撤退,另外還有約10萬朝鮮難民。

  把這樣一支龐大的部隊及時、有序撤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軍事任務,需要陸海空三軍,岸上和海上多方配合,美軍進行了曆史上在兩軍交戰狀态下最大規模的一次撤軍。

  這次撤退正好在1950年12月24日完成,所以也被美國人稱為“聖誕節奇迹”(Miracle of Christmas),麥克阿瑟兌現了他之前說過的讓美軍在聖誕節前回家的言論,隻不過是撤退走的。

  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任命自己的副參謀長愛德華·福尼(Edward Forney)上校為撤退工作小組的總負責人,協調岸上的全部單位進行撤退。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54)

  美軍興南撤退實際總指揮愛德華·福尼(後任準将時拍攝的照片)

  同時在海上,美國海軍第7艦隊部署了1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7艘驅逐艦和3艘火箭艦的強大火力支援,24小時不間斷地向包圍興南港的志願軍陣地發射各類炮彈,使已經筋疲力盡的志願軍第9兵團各部無法靠近興南港。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55)

  美軍艦向興南港外圍發射炮彈

  撤退過程從1950年12月15日開始至12月24日止,期間美軍的防線逐步收縮,撤退順序按傷亡最大的陸戰1師先撤,随後是步兵7師,南朝鮮部隊,最後是步兵3師。

  撤退過程中美軍梯次放棄興南港外圍的元山、鹹興和連浦機場等戰略目标,志願軍第9兵團還能作戰的27軍一部、26軍和20軍極少量部隊,在朝鮮人民軍配合下分别占領這些目标,但始終受到炮火壓制,無力阻止美軍撤退。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56)

  美第10軍興南撤退防線收縮圖

  撤退最後階段,美軍第3步兵師的工兵營和海軍的水下爆破組負責炸毀全部物資、彈藥和港口設施,由于港口堆積了成千上萬噸彈藥、炸藥、航空炸彈和油料等,工兵引爆這些彈藥時造成了巨大的爆炸,煙霧在興南港上久久不能散去。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57)

  美軍堆積在興南港的油桶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58)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59)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60)

  美空軍拍攝的引爆興南港全部剩餘彈藥的照片

  在美軍從興南港撤退時,還發生了一件日後被炒作成美軍人道主義救援典型事件的“梅雷迪思勝利号”救援,這艘貨輪本來計劃隻能搭載59個人,但最終在興南港運走了1.4萬名朝鮮難民。

  現在韓國約有100萬人與興南港撤退有關,或者是這次撤退難民的後代,其中就有後來韓國總統文在寅的父母。

  這件事和興南港撤退在2014年的韓國電影《國際市場》中有直接表現。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61)

  1950年12月24日下午14:36最後一支“聯合國軍”部隊離開興南,12月25日早晨志願軍第9兵團第27軍部隊進入興南港。

  整個長津湖戰役的過程被當時第9兵團的随軍記者張崇岫用影像記錄了下來,他拍的一幅名為《中朝兩國軍隊會師在東海岸邊》(也稱《中朝部隊會師鹹興港》)的照片,就表現了這一勝利時刻。

  觀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電影後感(解析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背後真實的水門橋戰鬥)(62)

  張崇岫拍攝的勝利時刻

  張崇岫還在長津湖戰役前線寫了一首打油詩,其中兩句“一人一土豆,追到海盡頭”很絕妙地概括了這場戰役志願軍遇到的困難和最終的結果。

  最後,用《抗美援朝戰争史》中引用的一段電報作為結束,向偉大的志願軍緻敬:

  12月15日,志願軍司令部、政治部聯合向第9兵團全體指戰員發出祝賀電,祝賀第9兵團殲擊長津湖地區美軍部隊的勝利,對負傷的同志表示慰問,向犧牲的烈士緻哀,電報指出:

  你們在冰天雪地、糧彈運輸極端困難情況下,與敵苦戰半月有餘,終于熬過困難,打敗了美國侵略軍陸戰一師及第七師,收複許多重要城鎮,取得了很大勝利。這種堅強的戰鬥意志與大無畏的精神,值得全軍學習。正由于東西兩線的偉大勝利,基本上改變了朝鮮的局勢,迅速地轉入對敵反攻。

  本文涉及史實較多,各史料記載出入較大,難免錯誤疏漏,另如有冒犯,還望不吝指正~

  -END-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