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們大家好!松米真高興又和大家相聚在誇克星球實驗室。
我們每天住在房子裡生活,去幼兒園,無不是在建築裡面。衣食住行,人類的生活大多依靠着建築的保護。
可見,建築對人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築是一種文化,是構成人類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建築的發展進程反應着人類文明的進步。建築提供給人類一個栖身之地,增強了自信,提供了認同,展示了文化,記錄了曆史,這就是著名建築給人類的意義。
今天,松米給大家介紹的是舉世聞名的一座建築---悉尼市地标建築物“悉尼歌劇院”,由丹麥建築師約恩·烏松設計的一座結合劇院和廳室的水上綜合建築。
為什麼是他呢?
1956年,丹麥37歲的年輕建築設計師約恩·烏松看到了澳大利亞政府向海外征集悉尼歌劇院設計方案的廣告。雖然對遠在天邊的悉尼根本一無所知,但是憑着從小生活在海濱漁村的生活積累所迸發的靈感,他完成了這一設計方案,按他後來的解釋,他的設計理念既非風帆,也不是貝殼,而是切開的橘子瓣,但是他對前兩個比喻也非常滿意。
千裡馬遇伯樂---埃洛·沙裡甯
設計師約恩·烏松 的方案最初很早就遭到了淘汰,被大多數評委槍斃而出局。後來評選團專家之一,芬蘭籍美國建築師埃洛·沙裡甯來悉尼後,提出要看所有的方案,它才被從廢紙堆中重新翻出。埃洛·沙裡甯看到這個方案後,立刻欣喜若狂,并力排衆議,在評委間進行了積極有效的遊說工作,最終确立了其優勝地位。
悉尼歌劇院有多出名?
悉尼歌劇院1959年3月開始動工,于1973年10月20日正式竣工交付使用,共耗時14年。以其獨特的建築設計而聞名,悉尼歌劇院外觀上看起來有三個巨大的殼片,由現澆鋼筋混凝土搭建而成,南北長186米,東西寬97米,看起來像是三個三角形壓在沙灘上。高低不一的尖頂殼,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鋪蓋,在陽光照映下,遠遠望去,既像豎立着的貝殼,又像兩艘巨型白色帆船,飄揚在蔚藍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頂劇院”之稱。每年在悉尼歌劇院舉行的表演大約3000場,約二百萬觀衆前往共襄盛舉。
歌劇院内部什麼樣子的呢?
雖然叫做悉尼歌劇院,實際上是一個表演藝術中心。包括音樂廳、歌劇院、戲劇表演場、演播室、接待大廳,以及藏有檔案材料的圖書館、化裝室、排練室、餐廳和大廳酒吧等。
音樂廳是悉尼歌劇院最大的廳堂,共可容納2679名觀衆,通常用于舉辦交響樂、室内樂、歌劇、舞蹈、合唱、流行樂、爵士樂等多種表演。音樂廳是歌劇院的中心,專門設計的新型吸聲天花闆和反射鏡能夠更好地向舞台上的表演者和大廳各處的觀衆傳遞聲音。
歌劇廳擁有1547個座位,主要用于歌劇、芭蕾舞和舞蹈表演;内部陳設新穎、華麗、考究,為了避免在演出時牆壁反光,牆壁一律用暗光的夾闆鑲成:地闆和天花闆用本地出産的黃楊木和桦木制成;彈簧椅蒙上紅色光滑的皮套。采用這樣的裝置,演出時可以有圓潤的音響效果。
除此之外,悉尼歌劇院還有創意學習中心。專門為兒童和青少年提供的學習中心,學習的内容主要是建築創新方面的知識和實驗。
科學工作坊
接下來,松米就來教大家做一做如何拼裝迷你悉尼歌劇院吧!
讓我們來看看本次實驗需要的材料吧:地基、尖頂若幹、下層地闆、上層地闆。
第一步:把白色尖頂按序号依次安裝到上層地闆,并将對應大小的玻璃安裝到白色尖頂下
第二步:将安裝好屋頂的上層地闆拼裝到藍色地基上
第三步:用四個不同大小的圍欄将拼接好的上層地闆連接到藍色地基上
第四步:把下層地闆安裝到藍色地基上
這樣,我們的悉尼歌劇院迷你版就做成啦!趕快拍個照吧,留念吧!
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悉尼的魂魄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魂魄。
清晨、黃昏或晚上,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悉尼歌劇院随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從遠處看,悉尼歌劇院就好像一艘正要起航的帆船,帶着所有人的夢想,駛向蔚藍的海洋。從近處看,它就像一個陳放着貝殼的大展台,貝殼也争先恐後地等着太陽升起。
幾十年來,悉尼歌劇院陪伴悉尼人一同成長,悉尼人在這裡長大,結婚,舉辦婚禮,就這樣成為悉尼人民心中無可替代的建築物,成為全世界人民認識澳大利亞的一張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