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祈求好運上,向來很有自己的想法。例如每年除夕,家家戶戶的餐桌上必然有魚。
△圖來自紀錄片《風味人間》微博
人們沿襲千年的習慣是不吃或不吃完,隻為圖個“年年有餘”的好彩頭,如今更多了條轉發錦鯉來求好運。
△拆燴魚頭 圖來自紀錄片《風味人間》
一直以來,魚和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也影響着中國的文學藝術,從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魚
美好的祈願
中國江河湖泊多,魚類品種格外豐富。因此最早人們是用魚形來作藝術裝飾圖案的。
△新石器時代人面魚紋彩陶盆 (圖自百度)
在西安,約公元前四五十世紀的村落遺址中,就發現一個陶盆上黑彩繪着生動活潑的魚形。
秦漢之際的青銅鏡上,銘文後必有兩條小魚并列,象征“富貴有餘”。
△雙魚玉镂雕雙魚式香囊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追本溯源魚紋藝術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的始終。前有新石器時代魚紋彩陶盆,後有清代象牙镂空雕魚,在民間還有魚燈。
△圖片來自網絡
直至今日依然流行着“年年有魚”、“鯉魚跳龍門”等年畫。其中尤以魚紋陶瓷最為豐富,曆史悠久,距今已有七千年。
△《年年有魚》年畫 (圖片來自新疆博物館微博)
人們對魚的情感由喜愛崇拜漸漸轉化為對物的豐收期望,轉化為對時運、前途、機遇的吉祥祝頌。
五△五彩魚藻紋蓋罐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故而瓷器上開始大量流行“連年有餘”(魚和纏枝蓮)、“富貴有餘”(魚和牡丹)、“富足有餘”(遊魚)等等圖樣。
魚紋的意義随着時代而升華,又在器物上展露無遺。
△礬紅彩魚藻紋瓶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唐朝統治者姓李,因‘鯉’與‘李’同音,為了避諱,唐代禁止捕食鯉魚。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記載:‘鯉’脊中鱗一道,每鱗有小黑點,大小皆三十六鱗。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鯶公,賣者杖六十。言鯉為李也。
△釉裡紅四魚紋水丞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正由于魚具有的獨特文化内涵,才使中國百姓、士大夫以及皇室的養魚之風興盛起來,從而推動魚紋瓷的發展,後以龍泉青瓷的魚紋藝術最為獨特。
龍泉魚紋
生生不息
龍泉窯在今浙江省麗水市龍泉縣一帶,其青瓷燒造始于南朝衰微于清代,是中國燒造青瓷最久的窯口。
在傳統的龍泉青瓷中,刻劃魚紋是一種最普遍的裝飾方法。
△龍泉窯青釉塑貼雙魚紋洗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早年間龍泉瓷器還多沿襲漢代習慣,小件盤碟的中心加二小魚作裝飾。到了唐代,茶道的盛行使得當時各種茶器風靡于市。
就像這款貼花雙魚執壺,此壺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加入了個人審美情趣。
△ 長沙窯貼花雙魚執壺 唐代 (圖片來自華夏收藏網)
小小天地裡,生動再現了魚兒好似在水中遊弋的姿态。一對魚兒緊密相依,似在悄聲細語,圖案布局簡潔,但足以使人浮想聯翩。
在觀複博物館,藏着一件元代龍泉窯青釉塑貼四魚紋洗。
△龍泉窯青釉塑貼四魚紋洗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盤心以模印貼花飾魚紋,四條魚分布,身體呈遊動姿态。
内側一圈波紋,可以想象倒入茶水後,波光粼粼與遊魚相映成趣,定是十分别緻,富有生活氣息,可見古人多熱衷于借魚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青魚壺 (現存大英博物館,圖片來自網絡)
茶器上的紋飾常常聚集着衆人的眼光,龍泉青瓷的魚紋無論是寫意還是寫實的,都是借此來表現一種生命力。
遙想當年品茗茶叙觸目所及的美器紋飾,加上芳香茶湯等待品用的期待之情,一定讓茶客們充滿了精神愉悅之感。
龍泉瓷器上魚兒得水的悠遊自在,恰似品茗時自主性的閑适,經由器表的紋飾帶來視覺的飨宴,更是在青瓷的貼花魚飾中見到了趣味。
△五彩魚藻紋蒜頭瓶 (圖片來自故宮博物院官網)
魚不僅是古時人們的美好祈願,審美情趣;當代人們的轉運大神,更是一種文化傳承。
當然不管你信不信,轉發這篇全是“魚”的文章,一周内你定會有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