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燈是怎麼做出來的?每逢元宵節,人們都會挂燈籠、吃湯圓以示慶賀但說起燈籠裡面靈動有趣的走馬燈,很多年輕一輩想必是很陌生了最近,三門的葉維雷老人就變廢為寶,自制了一對走馬燈,下面我們一起去葉大爺家瞧瞧新鮮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走馬燈是怎麼做出來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走馬燈是怎麼做出來的
每逢元宵節,人們都會挂燈籠、吃湯圓以示慶賀。但說起燈籠裡面靈動有趣的走馬燈,很多年輕一輩想必是很陌生了。最近,三門的葉維雷老人就變廢為寶,自制了一對走馬燈,下面我們一起去葉大爺家瞧瞧新鮮。
一到葉大爺的家中,老人家就迫不及待地向我們展示他的走馬燈。這兩盞燈籠各擁有六面,頂部分别是六個龍頭,點綴着大紅的長流蘇,十分喜慶。不同于一般燈籠的是蠟燭被點燃後,燈籠的内燈罩就旋轉了起來,燈罩上頭貼着的唐僧師徒四人,還有十二生肖都在燈籠裡你追我趕地動了起來,這讓大家都覺得很新奇。
市民邵先生:“新奇的地方就在,當時阿姨說能轉,我當時以為是有電的。”
走馬燈并不通電,關鍵就在于内燈罩的頂端,并不是完全封閉的,而是被均勻地做成一個類似風車的紙輪。
葉維雷:“風輪我用打包帶做成風車,給小孩子玩玩,風輪能夠轉動我知道的,然後又想到這個蠟燭熱空氣推動,我想古人也是用這種辦法使内燈轉動起來。”
其實走馬燈早在宋代就已出現,紙輪轉動時燈屏上就會出現人馬追逐、物換景移的影像,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葉維雷老人告訴我們,自己的走馬燈情節已經有二十多年了,但一直沒有找到相應的材料。
葉維雷:“(鄰居家的燈籠)壞掉了,壞掉就丢掉了,丢掉我把它撿來,撿來慢慢地修好,外殼再加上油漆,孫子幫忙油漆。”
得了這個燈籠之後,葉維雷就開始想着如何把它改成走馬燈,苦于并沒有相應的教材和學習經驗,這也讓老人陸陸續續花了一年才做成。
葉維雷:“最大的困難還是這個風輪的轉動,材料也是一個問題,竹簽我們劈得不均勻,圓圈做得不圓,所以我後來用塑料,這個打包帶,它很均勻,做了幾個圓圈。”
如今,葉維雷老人的孫子孫女也已經長大了,一家人一起制作的走馬燈的過程,也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中國特色工藝品的獨特魅力。
葉維雷孫女葉卓苨:“如果不是爺爺提起,我也不知道還有這樣一個東西,所以要感謝爺爺給我們這種傳承,然後我們也要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至少要把中國這種文化傳承下去。”
說實話,看到這條新聞,我才知道走馬燈是什麼樣子,這裡面還真有不少古人的智慧。還是葉維雷老人的孫女說得好,感謝她爺爺,把上一代的文化傳下來。
文章來源:阿福講白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