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大小小的節日不少,而在最火熱的夏日便有這樣一個熱烈的節日,農曆七月七日的七夕節。因為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這個原本是“女兒節”的節日也沾染了幾絲的浪漫的色彩,尤其是在近些年來,它更是成為了“中國情人節”,受到了不少年輕人的喜愛。
七夕不僅在現代受歡迎,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被人十分推崇,各個朝代都用着不同的風俗習慣來慶祝這個還沒有成為“東方情人節”的節日,可以說是每個朝代都有新花樣。
在曆史之上有這麼一個時期——南北朝,南北朝時期可以算得上是中國的一個大分裂時期,南朝為漢族政權,而北朝屬于胡人政權,南朝無論是風俗習慣還是禮儀制度都是沿襲着前朝的,而北朝卻不一樣,北朝的風俗偏向于胡人,這一點就注定其與南朝相差甚遠。那麼在如何過七夕節之上,兩方又有着什麼不一樣的的地方呢?胡人政權下的北朝又會有什麼樣的和南朝風格迥異的七夕風俗呢?
公元439年,鮮卑族在中原建立了北魏政權,統一了北方,從此中國進入了南北朝對峙時期,而這個時候,北朝統治者們學習着中原的知識的同時,也将學習着中原地區的文化,其中就包括了各個節日的風俗,當然其中便有七夕節。
關于七夕節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曆史上并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是可以推斷的是早在西漢初期便已經有了這個節日。《西京雜記》中就明确記載了“漢彩女嘗以七月七日穿針與開襟樓”,穿針便是七夕節中的一個風俗——乞巧。但是七夕真正确立,應當還是在東漢魏晉之處,這個時候的按月紀日法逐漸替代了原本的幹支紀年法,也才真正有了七月七日的說法。
早在北朝前,牛郎織女的故事便已經廣泛流傳,與此同時,七夕乞巧的風俗也開始逐漸流行,祭拜牽牛織女星許願,尤其女子希冀能夠得到像織女一般的巧手已經成為了七夕風俗中最重要的部分,《風土記》中就詳細記載了“七月七日......言此二星神當會......見者便拜而願,乞富乞壽,無子乞子......”魏晉時期很多風俗早在漢代就已經形成了,比如說女子穿針乞巧、曝衣等等。而到了魏晉時期,名士風流是世人追逐的目标,所以在當時又多加了“曝書”的風俗,不過歸根到底,這也就是當時文人們好虛榮罷了,魏晉時期書價昂貴,甚至比布帛還要珍稀,一般人家是無法擁有書籍的。因而曝書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書冊生蟲發黴外,還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宣揚自己的家庭背景雄厚,一方面也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學識淵博。
南朝的七夕和我們所熟知的七夕并沒有太大的出入,基本上是沿襲着前朝風俗的,其保留了穿針的風俗,也增加了不少有意思的活動,比如說将瓜果放在庭院之中乞巧,如果說有蜘蛛在瓜果之上結網的話,那麼就說明乞巧成功了。不過這種蜘蛛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蜘蛛,而是一種叫做喜子的蜘蛛,通體紅色,十分善于結網。如果喜子能夠在自家的瓜果上結網,那麼就預示着自己能夠得到織女的眷顧。
如果說南朝沿襲着前朝的七夕風俗的話,北朝的七夕與前朝的區别那就十分大了,甚至可以說是風格迥異。北朝的統治者本身就是鮮卑族,屬于五胡,其風俗習慣與中原地區本身就是大相徑庭,北朝統治者進入中原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使得原本相較于中原地區落後的鮮卑政權變成了一個擁有着兩方文化的政權。雖然說有了漢化,但是鮮卑族人畢竟是少數民族,其本身的尚武開放精神是沒有太大的改變的,這也是和南朝政權最大的不同之處。尤其是北朝和西域各國交往密切,也吸收了不少的西域文化,其民風剽悍,崇尚騎射和馬上英雄,和相較于其,崇尚文人名士風流的南朝更加文弱,南朝和北朝可以說是形成強烈的對比。
北朝既然崇尚騎射,那麼七夕也不例外,南朝的七夕節是全民乞巧,北朝的七夕則是舉辦騎射活動。《魏書》之中就記載了“秋七月七日.....講武馳射”。可以說七夕騎射是北朝特有的七夕文化,基本上除了北朝,曆朝曆代沒有七夕騎射的風俗,這也算得上是其特殊之處。但是騎射隻能說是北朝與南朝七夕風俗中最大的差别之處,而不能說北朝與南朝的七夕風俗完全不同。像南朝七夕時的乞巧等風俗習慣,北朝七夕也是有的。
不過北朝的七夕為什麼會有講武馳射這個傳統呢?這其實和其本身的鮮卑文化一點關系也沒有,而是和西域文化有關系。
上文已經提到,北朝與西域各國的關系密切,交流也十分的頻繁,《洛陽迦南記》之中就詳細記載了當時“商胡販客......樂中國土風因而宅者,不可勝數。”在這樣的環境下,西域的文明也逐漸影響着北朝文化,其中就包括了宗教。
西域有一個很有名氣的宗教叫做“襖教”,當時這個宗教在北朝的統治者之間十分盛行,甚至于到了“至于恭自鼓舞,以事胡天。”而襖教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叫做特裡甘節,在波斯地區,這個節日一般是在七月十三日舉辦,中原地區距離其最近的節日便是七夕。來自西域的商販幹脆将原本的節日提前,和中原人民一起歡度這原本沒有關系的兩個節日,一起熱鬧熱鬧。
特裡甘是襖教裡面的雨神,在這一天,波斯人除了會在河岸邊舉辦節日外,還會舉辦騎射活動,北朝的鮮卑族本身就是一個尚武的民族,這騎射的傳統一下子就戳中了北朝人的心。
除此之外,北魏皇帝拓跋珪便是七月七日出生的。在中原地區的民族傳統之中,七月并不是一個好月份,尤其是七月初七。民間覺得七這個日子帶着陰氣,尤其七夕兩個七更是不詳。但是襖教并沒有這個說法。在襖教之中,七月七日是其神明塔穆茲的重生之日,開國皇帝拓跋珪七夕出生正說明其被神明護佑,也代表着北魏被神明護佑,為了感謝神靈的庇護和對皇帝的敬重,在拓跋珪生日那天,北朝便舉辦大型的講武馳射活動。以上衆多因素相加,就慢慢形成了北朝七夕講武馳射的風俗。
正是因為北朝統治者對于文化兼收并蓄的政策,才使得北朝的七夕活動有了和前朝完全不同的地方。中國的節日并不是隻是所謂的傳統故事,也有着各朝各代的文化,正是這些文化的相互融合,共同傳承,才 使得中國的節日風俗多姿多彩,而非是單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