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賢 劉尚書奉旨承祭
功名富貴無憑據 費盡心情 總把流光誤
萬曆四十三年,天下大旱,百姓聊窮。河南道監察禦史單揚言上奏朝廷說,是因為民間有很多有才學之士,朝廷不委以用,有才無處施展,積聚的怨氣與天地合為一體,緻水旱成災。因此請求朝廷深入民間調查,對于确有才華的,不論生死,均賜予學位,以梳理氣息。朝廷采納,對于文中出現的賢人名仕,根據才情大小,分别給予了不同學位。
此回作為本書的結局,賜予賢人名仕不同學位,看似是溫暖人心的喜劇結局,所有賢士似乎都在結尾的這一處輕描淡寫中得到了平等得到了慰藉。然而仔細一想,卻又有着說不清道不明的哀傷,因為這種喜劇性結局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實現的,自古至今也從未實現過。曆史上那麼多文人賢士,大多都埋沒在曆史的洪流裡,他們不被主流所接受,不被所謂的達官貴人所接受,他們處處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以緻于隻能躲在深山田野裡獨自療傷。那個關于仕途的夢想随着歲月的蹉跎而荒死在田間溝壑裡,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盡管有着如此喜劇的不切實際的結局。
我想,這樣的結局安排應該是作者吳敬梓所希冀的吧,反映了他自身科舉場上一直不順遂的曲折與辛酸。同時,他也借此書道出了天下所有讀書人的艱辛曆程和美好願望。
本文為原創作品,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