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也稱“鬼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中元節”被列為民俗項目類别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一、節日的由來
中元節古來有之,一直傳承至今,可追溯到上古時代,是中華民族“家”文化的一種具體體現,文化内核為敬祖盡孝、追念先人。所以,節日較為普遍,在祖國的大江南北,世界華人分布地區都保留着傳統習俗。
“七月半,鬼亂竄”。據說,中元節(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在天地陰陽交替的節點,陽氣盛極而衰,陰氣顯現,閻王打開鬼門把鬼放到陽間覓食,享受人們的供祭。節日過後,重關鬼門,群鬼又返回陰間。
二、節日的習俗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因為傳承久遠,時間、形式、禁忌都會有些許差别,各有各的講究。從時間來講,就區分為過“七月十三”的、過“七月十四”的、過“七月十五”的。從祭祀活動來說,就有祭祖、燒紙、焚香放炮、吃鴨、放河燈、跳天燈等項目。
當然,尤為普遍的是燒紙。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燒紙時都會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無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舍,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祖先的錢了。
時至今日,随着城市化進程,傳統習俗沒有過多的講究了,主要是一家人團聚,共同祭拜祖先。
三、節日的今天
到了當代,雖然重提傳統文化複興,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已大不如從前。因為其與清明節的文化意蘊共有,在現有的傳統節日中沒有得到凸顯。
現在,每年到中元節期間,各地都會出台文明祭祀倡議書,倡導人們安全祭祀、節儉祭祀、文明祭祀,傳統文化在“去僞存真”“吸取精華”中傳承發揚。當然,也不能把中元節氣“落寞”歸結到引導倡議上來。因為,我們無法想象,在城市中的高樓中,各家各戶在樓梯口燒紙,每層都煙霧缭繞,成為大煙囪。我們也不可漠視,祭祀燃放引發的火災,導緻生命财産安全受到的損失。所謂倡議引導,出發點有以下幾個:
1.防火安全的需要。單說燒紙,在這炎炎夏日,微風拂過,星星之火落到哪家的晾曬的床單衣服上,或是落到枯枝爛葉上,引燃導緻火災,我們就會把“鬼節”變成“火節”,把節日過成“劫日”。
2.生态環保的需要。每一片燒過的紙張,都是一顆顆成蔭的樹木枝葉,都是産生的垃圾、排放的粉塵煙氣,這些都很難逆轉。所以,倡導獻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樹、講一個故事等綠色低碳安全的祭祀新風尚,更具現代傳承傳統節日的意義。
3.文明節儉的需要。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對逝去先人從儉辦喪、文明祭祀,對在世老人多盡孝心、多些關愛,尊老敬老、厚養薄葬,或許是寄托哀思的最好方式,也将使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得更加光大。
4.疫情防控的需要。祭祀活動極易引發人員聚集,随着奧密克戎毒株變異,傳播速度更快,這些天的海南、西藏等地深受其害,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維護好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四、節日的期盼
人類的活動必然會對生态等造成影響,或大或小、或多或少,關鍵是怎麼平衡,怎樣可持續。傳統節日,是華夏兒女特有血脈基因,不可斷更、不可磨滅,一些特有儀式、特定活動必須傳承,主要是怎麼優化,怎樣健康發展。
1.有傳承。就如西班牙的西紅柿節,街頭巷尾的番茄大戰,不能單方面的從浪費食物去下定論;又如傣族的潑水節,鋪天蓋地的水澆到身上、灑在地上,也不能片面的浪費淡水去看待。中元節也是如此,燒紙、焚香、放炮等都是傳統文化的特定載體、符号,必須保有這些項目,才能算是傳統節日。
2.有封堵。對節日活動的一些危險行為,是必須制止的。比如在家中或樓梯口焚香燒紙、在人流車流穿行的馬路上放炮、在綠化帶或樹蔭中亂燒亂放,這些明顯會危及到我們的生命财産安全,是需要封堵,不能放任自由,畢竟在規則下的自由才是真正健康的自由。
3.有疏導。古來有之的存在,一定具備其合理性,這就昭示着我們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對傳統節日做好提前謀劃,将活動區域劃分為禁止區、限制區、自由區,加強巡邏監管,确保傳統節日有聲有色、平安健康。以燒紙一項來舉例,可以像投放垃圾桶一樣,投放燒紙的鐵桶(當然不能像投放垃圾桶一樣的密集投放),定時定點燃燒、專人管護。對于焚燒的量,可以探索商業性或公益性的服務,如同到寺廟燒香一般,免費或者少許收費提供香紙、鞭炮,人們可以購買也可以自備,集中到一些點燃放,相信這樣更能凝聚起節日的氛圍。
總之,所有的傳統節日都不能簡單搞一刀切、一堵了之,都應與時俱進賦予新的時代意義,都要源遠流長、亘古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