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關注
摘要:通過地名考證查明,五大連池火山舊稱是烏雲和爾冬吉山;五大連池火山1720~1721年噴發時玄武質熔岩流阻塞的河流不是白河,而是烏德鄰河;“五大連池”的得名與“烏德鄰池”一詞的音轉有關;當年觀測記錄中提到的距出火之山30裡的讷谟爾河沿岸的托莫沁屯,為現今五大連池市團結鄉永安村。
關鍵詞:地名;考證;五大連池;火山
0引言
本文所指的五大連池火山區,既包括五大連池火山群,也包括其南面的讷谟爾河沿岸地區。随着五大連池火山1720~1721年噴發史料的深入發掘,該區域出現了一些待考究的古地名。例如,就火山噴發一事,時任黑龍江代理将軍瑪喀禮在向康熙皇帝奏報中提到:讷谟爾河托莫沁屯以北30裡之烏雲和爾冬吉山,(康熙58年)12月5日(公元1720年1月14日),地下飛出石塊、火,石塊飛騰、墜落。這裡除了讷谟爾河的名稱沿用至今,不會發生疑義外,像烏雲和爾冬吉山、托莫沁屯是現在的什麼地方呢?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并使珍貴史料得以充分利用,古地名的考證十分必要。又如,《德都縣志》(德都縣地方志辦公室,1994)中載,“1689年清政府曾就應于何處永駐官兵,以防俄人入寇問題,派大臣依桑阿、即坦到黑龍江将軍薩布素處詳加議定。依桑阿等親自到墨爾根、讷谟爾河口、溫查爾屯、空郭爾進屯等處勘察,提出在空郭爾進屯駐城的建議。1690年(康熙29年)黑龍江将軍薩布素派黑龍江烏喇、甯古塔兵500名連同水手、人役及家屬駐防空郭爾進屯。”這裡記錄的不僅僅是曆史事件,而且還提供了諸如墨爾根、讷谟爾河口、溫查爾屯、空郭爾進屯等五大連池火山區附近的地名及人口變化情況。顯然,這些資料對我們了解五大連池火山噴發前火山區周圍居民點的分布狀況及火山噴發的影響範圍等都頗有價值。因此,古地名的考證本身也是火山噴發史料發掘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
史料考證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曆史,以便做到古為今用。本文考證的對象是五大連池火山和讷谟爾河沿岸的主要村屯。
1五大連池火山
為了考證五大連池火山,我們搜集了大量史料和現代資料,包括黑龍江将軍衙門檔案、地方志、清代的《黑龍江輿圖》、僞滿時期的《北安省全圖》與現今的火山分布圖、現代地圖等,在熟悉資料的基礎上,對相關圖件認真進行分析對比。盡管新、老地圖繪制方法不同,精度上也有很大差異,但隻要詳盡占有資料,并把握住研究對象的地理位置及相對位置,有些地名,包括火山名稱還是可以确定下來的。例如,在清光緒25年編繪的《黑龍江輿圖》(下稱《輿圖》)中标繪了烏雲和爾冬吉山,同時包括12座火山的位置與名稱。通過對比,發現它們與火山的現代名稱有如下的對映關系:烏雲和爾冬吉山對映五大連池火山群,或稱五大連池火山;哈爾楚和爾冬吉山對映南、北格拉球山;錦和爾冬吉山對映火燒山;硫磺和爾冬吉山對映老黑山;讷庫和爾冬吉山對映筆架山;德勒斯克和爾冬吉山對映卧虎山;哈爾渾和爾冬吉山對映藥泉山;倭依和爾冬吉山對映尾山;溫察爾和爾冬吉山對映莫拉布山;多胡台和爾冬吉山對映東、西龍門山;淩哈喇嘎和爾冬吉山對映小孤山;阿伊他和爾冬吉山對映東焦得布山;提烏拉和爾冬吉山對映西焦得布山(圖1、圖2、表1)。圖2中的大、小烏德鄰鄂模對映的應是五大連池。
在《輿圖》的諸火山名稱中都有“和爾冬吉山”一詞。和爾冬吉(holdonggi)山,又稱浩喇圖吉山,它由和勒敦(holdon)一詞加後綴(-ggi)派生而來。和勒敦,在女真語、達斡爾語、滿語中都有果松、紅松的意思,在滿語中它還有烽煙、狼煙的意思。因此,和爾冬吉山本身就可以理解為火山。
通過以上對照分析可見,五大連池火山的舊稱為烏雲和爾冬吉山是有根據的。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火山還有别名。例如,南格拉球山又名福慶山,北格拉球山又名玉華山,筆架山又名慧覺山,小孤山又名影背山(德都縣地方志辦公室,1994)。如今著名的火山景點老黑山又被稱作黑龍山。在1941年版的《北安省全圖》(佐々木恭一,1941)中莫拉布山被稱為阿大戶山,藥泉山被稱為仙人山,并出現了五大連池與白河(圖3)一詞。
關于五大連池一詞的由來,以往一直認為是“康熙58~60年(公元1719~1721年)火山噴發時玄武岩流阻塞讷谟爾河支流白河所形成的堰塞湖,自南向北為頭池、二池、三池、四池、五池,銜接如串珠狀,故名”(辭海編輯委員會,1980)。而實際上,史料發掘結果表明,“五大連池”一詞與“烏德鄰池”一詞的語音轉換有關。
據黑龍江将軍衙門檔案中載,“康熙59年1月24日,(東南方)山谷蔓延的石頭截斷烏德鄰河,至一裡處方停。火熄,溶解之冰複凍”“6月20日山谷蔓延的石頭截斷烏德鄰河至一裡處停止。被阻之水向東散流,水灘周圍丈得15裡,至8月17日(烏雲和爾冬吉山)東邊烏德鄰河被阻之水向内漫流,又漫流一裡,截斷的河水方停。”這裡記述了烏德鄰池的形成過程。自烏德鄰池形成以後,烏德鄰池便取代了烏德鄰河一詞,下面的史料可證實這一點。同治3年(1864年)布特哈地方四至滿文冊内記載,“烏德鄰池,源于烏雲和爾冬吉山,彙入讷谟爾河,源頭在衙門東二百裡。”光緒23年(1897年)布特哈地方四至滿文冊對烏德鄰池描述更為詳盡,“烏德鄰池,源頭在衙門東一百一十裡,深三丈餘,池内産鯉、鲫等魚,此池出自烏雲和爾冬吉山山陽,轉向西南四十餘裡,彙人讷谟爾河。”兩處均提的是烏德鄰池,而不再稱烏德鄰河,這就說明烏德鄰河一詞已被烏德鄰池所取代。至于兩段描述中源頭至衙門距離的差異,是因為衙門地址有變化,這一點下面将會述及。由于清朝末期,政治、經濟日漸衰敗,号稱清朝“國語”的滿語也逐漸被漢語所取代。五大連池就是由烏德鄰池一詞的語音轉換而來,“烏”轉為“五”,“德”轉為“大”,“鄰”轉為“連”。于是,烏德鄰池便轉為五大連池(吳雪娟,1996)。需指出的是,《黑龍江》(中東鐵路局商業部,1931)一書中記載“和爾冬吉火山彙之中央,有4湖。”說明當時人們尚未發現有5個湖泊,而五大連池與白河一直到1941年出版的《北安省全圖》中才出現(圖3)。顯然,白河一詞出現得很晚。由此可見,康熙58~60年火山噴發時,玄武岩流阻塞讷谟爾河支流并非白河,而是烏德鄰河。烏德鄰河被玄武岩流阻塞後,形成烏德鄰池,五大連池與自河的名稱是後來出現的。如今,五大連池已明确有頭池子、二池子、三池子、四池子及五池子。白河已被更名為石龍河(圖1)。
2讷谟爾河沿岸主要村屯
本文之所以把讷谟爾河沿岸與五大連池火山聯系在一起,是因為五大連池火山1720~1721年噴發的觀測記錄中提到了讷谟爾河沿岸的一些村屯。關于讷谟爾河的名稱由來已久,它源于滿語讷谟爾畢拉。“讷谟爾”漢譯有“嫩”之意,“畢拉”漢譯“河”之意。《清會典》稱納默爾,《盛京通志》稱納穆爾,《龍沙紀略》稱讷木爾(讷河縣志編撰委員會,1989),皆為音譯之差。讷谟爾河是嫩江的支流,發源于小興安嶺西麓,自東而西流入嫩江。據史料載,“1653年(清順治10年)由于沙俄不斷侵擾,世居在黑龍江和精奇裡江(今結雅河)流域的部分達斡爾索倫人的一部遷入讷谟爾河兩岸,他們分族落村居住,并沒有混雜的異姓人家”(德都縣地方志辦公室,1994)。關于達斡爾人的姓(哈拉),來自他們原籍的地名。如,精奇裡姓人因其祖先曾住在精奇裡河邊,因而姓精奇裡;鄂嫩姓人,因其祖先曾住在鄂嫩河邊,因而姓鄂嫩;郭博勒姓人,因其祖先曾住在郭博勒阿彥地方,因而姓郭博勒等。姓的下面分莫昆。莫昆是血統關系比哈拉(姓)更近一層的人群共同體。一個姓裡有若幹個莫昆。差不多一個屯子就是一個莫昆。大多數屯名則源于莫昆的名稱。如,居住在讷谟爾河流域的,屬于郭博勒姓的有:空郭爾進屯(即紅霍爾基、洪果爾津、紅花矶)、莽鼐(滿那)屯、霍赤(闊奇)屯、倭都(斡多胡)台屯、塔(他)文淺屯、哈裡屯、孔果屯、莽鼐博爾克、霍落爾丹屯、博爾克屯、烏爾西格屯等;屬于德笃勒姓的有:阿彥屯、溫查爾屯、德都(笃)勒屯;屬于烏斯姓的有:托莫沁屯、霍伊熱格日屯等。那音屯由郭博勒姓與鄂嫩姓人共居,它分東西兩屯,東屯為鄂嫩氏、西屯為郭博勒氏。圖4為1894年繪制的村屯分布圖。由圖中可知,讷谟爾河上遊北岸各屯自東而西依次為阿彥、索魯古爾(索羅格爾)、托木沁(托莫沁)、霍伊熱格日、紅果爾金(紅霍爾基)、莽鼐、闊奇(霍赤)、莫力、斡多胡台(倭都台)、塔文淺、那音(南營)、哈裡、孔果、莽鼐博爾克、霍落爾丹、博爾克、烏爾西格(老萊河);南岸各屯自東而西分别為溫查爾、德都勒、杜拉蘇勒、米勒特格爾。該圖為讷谟爾河沿岸村屯名稱的考證提供了重要依據。五大連池火山噴發記錄中涉及到的地名如:托莫沁屯、索羅格爾屯等均可在圖中找到它們的位置。本文引言中提到的一些地名。圖中也均有标繪。通過考證(圖2、圖3、圖4、圖5)得出讷谟爾河沿岸主要村屯今古地名對照表(表2)。
這裡還有幾個具有考古意義的地名值得一提。莽鼐:達斡爾語,漢譯興盛之意。清初達斡爾族郭博勒氏首領烏默迪率衆部來此地所建屯落。因清代這裡曾出過幾十名達斡爾族将軍,俗稱将軍屯。屯後山坡上有達斡爾族郭博勒氏11名将軍的墓地,稱莽鼐古墓群;孔國,是孔國伯爾科的簡稱,孔國伯爾科是達斡爾族的一個氏族的莫昆名稱。該氏族于清順治年間,由黑龍江北岸遷至讷谟爾河流域。在此建屯稱孔國伯爾科。1919年以後。達斡爾人陸續遷往嫩江西岸,此地為漢族人居住區,遂将孔國伯爾科屯簡稱為孔國屯。1956年設孔國鄉。鄉政府駐地在孔國村。鄉境内雙發村有“孔國雙發清墓”是清代達斡爾族孔國伯爾科氏墓地(楊錫春,1998)。
表2中的德都勒是達斡爾族的一個姓氏,沒有準确的漢語語意。因達翰爾族德都勒氏居住此地而稱德都勒屯。有些人認為德都勒是蒙古語,漢譯蒙古大屯之意,此譯法是誤譯。德都勒屯是達翰爾族世居之地,此屯并無蒙古族居住。自清成豐元年(公元1851年),此地開始放荒墾殖,大批關内漢族人來此移墾,從此德都勒屯漢族人逐漸增多。因草原減少。居住在這裡的達翰爾族人陸續遷移,漢族人誤把達翰爾族人視為蒙古族人,把達翰爾族德都勒氏居住地視為蒙古族居住地,故誤稱蒙古大屯。1929年在德都勒屯置德都設制局。1933年設德都縣。1996年德都縣與五大連池市合并,稱五大連池市(市政府駐地仍在德都縣青山鎮)。
本文前面提到的布特哈,滿語是漁獵的意思,漢語譯作打牲。清初,黑龍江流域的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以漁獵為生,由理藩院直屬的索倫總管管轄。清政府在黑龍江設立将軍衙門後,索倫總管逐漸演變成布特哈總管衙門,歸黑龍江将軍管轄。布特哈總管衙門設在嫩江右岸宜卧奇屯(今内蒙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尼爾基鎮),清光緒20年(公元1894年)布特哈總管衙門升為副都統衙門,衙署移至嫩江左岸的博爾多站(今讷河市讷河鎮長青村)。上面提到的衙門到烏德鄰池源頭距離的差異,就是因衙署移址造成的。至于前面提到的墨爾根,也是滿語,漢譯精能之意,又譯作善于狩獵的人、有智慧的人。清康熙25年(公元1686年)築墨爾根城。康熙29年(公元1690年)黑龍江将軍由瑷珲移駐墨爾根城。康熙38年(公元1699年)黑龍江将軍由墨爾根移駐齊齊哈爾康熙49年(1710)年設墨爾根副都統駐守此地。光緒34年(公元1908年)裁副都統,改設嫩江府(以嫩江得名)。1912年改設嫩江縣。該名保留至今。
3主要結論
通過對五大連池火山區的地名考證,說明該區曆史比較悠久,布特哈和墨爾根城等都曾是清代著名的黑龍江6城之一。可見,五大連池火山1720~1721年噴發觀測記錄之所以能夠産生是有其曆史背景的。烏雲和爾冬吉山是五大連池火山的舊稱。因“白河”一詞的出現晚于烏德鄰河,所以康熙58~60年火山噴發時玄武岩流阻塞讷谟爾河支流并非白河,而是烏德鄰河。烏德鄰河被玄武岩流阻塞後,形成烏德鄰池。一段時期内烏德鄰池曾取代了烏德鄰河,後來出現“白河”一詞,将被玄武岩流改造後的河流稱為白河。以後又将白河更名為石龍河,保留至今。“五大連池”的得名與“烏德鄰池”一詞的音轉有關。讷谟爾河沿岸村屯的早期名稱基本是以達斡爾族人具有血統關系的莫昆名稱命名的,頗具有少數民族特色。
作者:陳洪洲;高峰;吳雪娟
來源:《中國地震》2003年第2期
選稿:何鉑羽
編輯:吳雪菲
校對:李春燕
審定:黎淑琪
責編:劉言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釋内容請參照原文)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衆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