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柳
萬萬沒想到,我這個沒追過星的人,在居家期間,加入了一個後援群,“粉”上了我們小區一位保安大叔。
有天晚上,小區群裡有人問:“有人見到那個有點胖的大叔嗎?我好久沒見了,每次喊做核酸的都不是他。”配了撇嘴表情。很多人回說,是很久沒見到了。
大家講起封控前大叔的日常。有人說,每天出門,他會笑着打招呼:“上班去啦?”下班回來,他會跑着刷卡開門:“回來啦!”加班晚了,他會帶點心疼地說:“這麼晚啊,辛苦哦。”有人說,拿快遞超時了,大叔用自己的手機刷開快遞櫃,幫我省了一塊錢。有人說,自己力氣小,搬大件快遞時,大叔搶着去按電梯門,幫忙送到家門口。
“原來不是我一個人覺得大叔人好,又親切,又溫暖啊!”很多人感歎。于是,“xx(小區名)保安大叔後援群”就誕生了。我這樣受過關照而誇了大叔的人,都進了群。有人要到大叔的微信,把他拉了進來。
這位大叔,我至今不知道他姓甚名誰,老家在哪。他約摸五十多歲,中等偏胖體型,樸實憨厚的面龐,一雙不大的眼睛笑起來彎成一條縫,讓人感受到發自内心的熱情。
在一些人眼裡,保安工作或許有些“渺小”,他卻堅持說着本可以不說的話,露出本可以不露的笑臉,幫着本可以不幫的忙。平時,這種微小的善意,很容易淹沒在快節奏的生活裡。但大家并沒有遺忘,在眼下特殊時期,反而很容易記起、感念。
有人首先在群裡發問:“我們團購的肉到樓下了,大叔能幫我們協調下搬運嗎?”ta的語氣相當客氣。不過,還是有人提醒ta:這個在大群問樓長比較好,大叔可能也管不了,還是不要麻煩他了。有人貼上了居委會和樓長聯系方式,群主也幫忙打探,問題很快解決了。随後,在很多人的建議下,群公告出來了:本群隻跟大叔唠唠嗑,盡量不要麻煩他去做什麼事。發問的人贊成。
某些方面看,後援群挺像那麼回事。每天大叔發了什麼,大家熱情回應。很所人關心他吃飯了沒有,提醒他多休息。還有人發了從自家窗口拍的大叔照片,有粉絲偶遇偶像那味了。
但它比一般的後援群安靜很多。大家各自有事要忙,大叔隻能在休息時冒個泡。問的人得不到及時回應,也淡定,知道大叔在忙。
大叔的認真和細心,隻言片語也能體現。他會發各種防控通知、團購信息、核酸檢測安排——盡管這是個不到40人的小群,粉絲從大群就能獲取信息,他還是發了。有人自嘲做飯難吃,他就發各種菜譜。下雨降溫了,他提醒大家添衣。要發物資了,他有空就通報進展,附上自己搬運物資的照片。他喜歡用微笑表情,被粉絲調侃“很大叔”。
有天晚上11點多,大叔說有志願者扭傷了腳,他和同事沒藥,問群裡有沒有人有。我正好有膏藥,趕緊在群裡“接單”,備好藥等人上門來拿。很快,另兩位粉絲也說有。大叔一再感謝,最後到最近的人家拿了藥。原來這小小粉絲群,也有實用功能。
最近一次發物資,輪到大叔給我們這棟樓發。有人說,透過防護鏡,發現大叔笑意滿滿。我想,這或許有粉絲們的功勞,大叔接收到了大家平時埋藏于心的敬意和謝意。有誰不希望自己的真心和付出,被看到、被認可、被回應呢?
歌裡唱“平凡的人們給我最多感動”。這些天,類似保安大叔和粉絲的故事,還在千千萬萬個“我”和“平凡的人們”之間上演。這是情感的傳遞,也是心與心的共振,是我們共渡難關的底氣和力量。
越來越多的“我”,正成為“平凡的人們”的粉絲。道一聲謝、盡量不添麻煩、加入他們,都是很棒的“追星”方式。
海報設計 祝碧晨
責任編輯:甘瓊芳 圖片編輯:樂浴峰
校對:張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