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易經說什麼不能留财
易經說什麼不能留财
更新时间:2024-11-10 15:49:33

著名的《周易》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中還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為什麼厚德可以載物,為什麼德不配位,就必有災殃呢?今天我結合《周易》和《中庸》,來給大家介紹這兩句話背後的深刻内涵,建議大家耐心聽完,會有啟發。

易經說什麼不能留财(周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1

首先,這裡的“德”不僅僅是一種道德品質,而是有三個方面,“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是孔子在《周易·系辭下》中提出的,其實還有後半句,孔子說:“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意思是說,一個人自身的德行,無法與他所處的地位和成就相匹配,就容易招緻災禍。德行淺薄而地位太高,智慧不足而謀劃太大,力量太小而負重太多,那就很危險了,很難長久。這裡孔子其實把德分為了三個方面:德、智、力,所以,它不僅僅是德行。

其次,為什麼“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呢?德和位到底是什麼關系?我舉個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一根木棍隻能承受100斤重量,而你要放200斤的重物上去,那麼木棍就必然會被則斷,這個道理很簡單。而這裡的“德”就是一個事物蘊含的内在的力量。

易經說什麼不能留财(周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2

所以,如果一個人内在的“德”不夠,那麼他就無法承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成就。就像著名的投資家查理·芒格說:要擁有一樣東西,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其實也表達了類似的意思。

一根棍子有它的承載重量的能力,這是一根棍子内在的屬性;一個人也有一種内在的承載能力,這就是一個人的“德”,德是一個人内在的屬性。在《周易》中孔子把 “德”分成三個部分:德、智、力。《中庸》中也是一樣的,《中庸》20章中說:“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智慧、仁德和勇氣這三種優秀的品質,是人們共同尊奉的做人原則,在日常實踐中,都是以中庸為唯一目标的。

易經說什麼不能留财(周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3

《周易》中的:“智德力”,《中庸》中的:“知仁勇”,其實是類似的,力是勇的一種表現,而仁是德的一種表現。所以一個人的“德”分為:智慧、仁德和勇氣。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把人的靈魂也分成三個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這三個部分對應的德性是:智慧、勇敢和節制,這和《中庸》中對“德”的分類是非常類似的,不知道是不是照常了作業,當然這個是題外話了。

人的這三種“德”:知仁勇,是人的一種根本屬性和内在能力,就像一根棍子有承載重物的能力一樣,但人和棍子不一樣,人的這三種德都是可以不斷精進的,《中庸》中孔子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好學上進就能夠使自己的智力提高,努力付諸行動就可能接近仁德,知道廉恥并能立即改正就接近于勇。

易經說什麼不能留财(周易德不配位必有災殃)4

那人的這種“德”是怎麼來的呢?《中庸》21章中說:““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意思是說:從至誠到明德,這是一種天性使然;從明德到至誠,需要領悟和教化。誠和德是一緻的,誠是德的原則,而德是誠的體現,而德的最高追求就是“至善”。

所以,一個人内在的“德”其實是一種天性良知,德是天道的“誠”在人身上的一種體現,前面我們介紹過王陽明的“緻良知”,和《大學》中的“明明德”其實是一緻的,“明明德”的第一個“明”是動詞,就是使之明亮,擦亮的意思。明明德的意思就是,讓原本光亮的德性恢複明亮,當然這個過程需要在實踐中去磨煉,也就是“緻良知”的過程。

《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誠”,一個至誠的人能感悟天道,能洞悉未來;同樣一個“明德”的人也可以發揮出無限的潛力。

這就是《周易》中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一個人外在的成就,本質上是由内在德行所決定的,這就是儒家思想強調“厚德載物”的原因。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