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在盛唐出生,人如其名,一身浩然正氣的他,出生于盛世卻正是恰不逢時。
和唐代許多文人一樣,年少時的孟浩然“為學三十載,閉門江漢陰”的目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以“仕進”為終極目标。《洗然弟竹亭》中就表達了其宏偉志向。“吾與二三子,平生結交深。俱懷鴻鹄志,共有鶺鸰心。……”
然而事情的發展沒能讓他遂願,待到而立之年,依舊不被問津。歲月蹉跎,時不我待,求仕之心也愈發急迫,他早期為自己規劃的理想化道路——隐居為文、繼而揚名得薦、最終報效家國已然行不通,孟浩然不禁發出“鄉曲無知己,朝端乏親故”的惆怅,接着選擇了隐居。
孟浩然《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首《過故人莊》,寫田家留飲的場面和賓主間的純真友情,田園描繪極具道家的社會理想,與現實形成明顯的反差,是田家的和諧對不能實現自己人生前景的現實的無情諷刺。
優美的田園風光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他對官場的忘卻和此時的愉悅。這便是孟浩然的“田園詩”。現實社會的不可琢磨,使山水田園詩人對人生的選擇感到孤立、無助,感到身心的憂憤。
于是他們又另辟蹊徑,把目光投向自然,以返樸歸真的渴望,用佛老的思想去構築内心的和諧,去追求精神的寄托。
孟浩然的隐逸,除為應試作準備外,本身也有着積極入世的意義。這是一種姿态,一種方式。這種隐逸可以造成聲譽,于進、于退都有利,跟求仕進的打算并不能矛盾。
這種隐逸,心情幽雅,充滿了幻想、期望而無蕭瑟之感。他決定回歸田園生活,這一舉反而讓世人皆知孟浩然的潔身自好,更是為他建立了威望。
李白就是其中的一員,二人相遇時,李白27歲,孟浩然39歲,李白對孟浩然仰慕已久,年齡上的差距并沒有使二人之間的交流出現隔閡,他們一見如故,很快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友。
李白在《贈孟浩然》詩中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顔棄軒冕,白首卧松雲。”
後來二人分别,又過了許久以後,孟浩然即将要前往廣陵,此事傳到了李白那裡,李白當即動身前往與孟浩然相見,知己相别,李白寫下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此詩雖為惜别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
李白與孟浩然都是豁達樂觀之人,因此,這雖然是一首送别詩,二人卻認為這場辭别非常快活,美景令人悅目,以景見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達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藝術效果。
孟浩然是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他的詩多為五言短篇,主要描寫山水田園和隐居的生活。
其實,當時的很多唐朝詩人都和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一樣,要麼一生郁郁寡歡不得志,要麼歸隐田園逍遙自在,無論做哪一種選擇,他們都逃不開一件事:詩詞。
因為,詩詞是他們心靈的最終歸宿。
下面這套《飛花令》推薦給你,裡面不僅包含了孟浩然、李白的作品,還有很多唐宋時期名家的傳世經典。
這套《飛花令》在帶給你美妙詩詞體驗的同時,會講出每一篇詩詞背後的文化故事。書中包含近1000首經典詩詞——《詩經》《楚辭》,唐宋明清,貫穿傳統文化始終,集結名家名篇,精選最傳世的千古詠歎。
讀了這些詞,你就會明白,自古以來,出世入世之矛盾是許多文人繞不開的一道坎兒,孟浩然作為盛唐時期的一位詩人,也曾在這浮雲亂花之中猶豫不決,但他最終依然是聽從内心的聲音,圓了自己的歸隐夢。
好似山人下凡在人間繞了一圈之後重而回到起點,但此時浮躁褪去,心境澄明,離超脫更進一步。
當今社會的流行文化日新月異,唯有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曆經百年也不減光輝,“腹有詩書氣自華”,願你也在品讀的過程中,找到更明晰的人生方向!
點擊下方商品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