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将遺忘夢境中的那些路徑、山巒與田野,遺忘那些永遠不能實現的夢。——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說起那些很難讀完的巨著,總少不了一本書,20世紀初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追憶似水年華》。這部小說包含七個部分,中文版就有240萬字,相當于10本正常體量小說的總和,讓人望而卻步。
除了篇幅巨大,《追憶似水年華》還是一部意識流作品,其叙述方式看似無章可循,好像是想到哪寫到哪,沒有主線,讓人摸不着頭腦。
那麼,《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到底在講什麼?作者又為什麼要這麼寫呢?
《追憶似水年華》的情節很簡單,就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回憶自己一生的生活、戀愛和思考,其中不僅有自己的經曆,還有對身邊人和環境的回憶。小說記錄下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法國鄉村中、沙龍裡的人和事,也挖掘了在戰争與和平中人們的精神狀态。
普魯斯特寫的都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他聚焦的都是非常尋常的細節,正是這些平常的事,通過一種精妙的結構安排,構建出一個恢宏、真實世界。
比如在書的一開篇,他從自己睡覺前的胡思亂想寫起,寫到兒時為了等待母親一個吻進行的複雜心理活動。還有,從小瑪特萊納蛋糕的口味寫起,通過味覺來回憶遙遠的過往,喚起一些非自願記憶。第二卷從來自己家作客的斯萬叔叔開始寫,轉而到了第三人稱叙事,去講斯萬的戀愛經曆。
普魯斯特的寫作,看似松散,想到哪寫到哪,好像任何東西都有可能打斷他的思路,帶着他遨遊在記憶的海洋裡。這也正是人們認為的意識流寫作方法,即随着意識的自由流淌而寫作。
然而,隻要稍加注意,就回發現,《追憶似水年華》的松散之下仍有着嚴謹、精緻的結構,隻是這個結構不像過去的線性結構,而是一種圓環的結構。
書中的每一段回憶都是從一個點出發,最終又回到這個點,小的圓圈外是大的圓圈,而站在所有大大小小圓圈中央的,就是普魯斯特自己。而為了讓回憶更豐滿,普魯斯特不是簡單回想,而是利用嗅覺、聽覺、視覺、觸覺等感覺系統,不斷讓自己從各個方向回憶起往事,并循着往事向前追尋,從而獲得某種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