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華州喪葬風俗
作者 張 文
俗話說:十裡鄉俗九不同,就拿人們常見的喪葬習俗來說,華州各地相鄰的村子流程都有所不同,均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我從事民間樂人行業30年了,幾乎跑遍了華州大半個農村,參加過上千次喪葬活動,現就我所了解的情況作以整理,供大家參考。
出殡時16人擡的棺罩
在華州農村,誰家有人去世了,首先會在本村選一個理事總管,由總管來安排整個喪事的一切事宜。有些總管并不掌握喪事禮儀的一些細節,有時候就會請來年長者來經管禮儀。若村中沒有人能熟練掌握這些禮儀,則請來專業司儀,司儀在操作前,會與總管、主家和當地人了解和商量後,決定整個議程。
總體來說,現在的喪事節奏整體比以前更緊湊,也簡化了很多,風俗也會受到附近村子的影響而不斷變化。下面,對華州各鄉鎮喪葬風俗常見的不同之處作以概括:
移靈 在下廟、畢家等地,下午兩點喪葬活動開始時,要把逝者的遺體從客廳移到門口左側(左為上)屋檐下,然後衆孝子焚香祭奠。
訃告 簡單說訃告就是告知所有人家裡有人去世了,村裡文人根據逝者生平,用逝者兒女的語氣編寫。在下廟,樂隊跟着孝子去訃告編寫者家門口恭恭敬敬地去領取,并敬送煙酒表達感謝。再把訃告貼在木闆上,移到門口臨路顯眼處,請編寫訃告的人宣讀訃文,重孝面向訃文上香。
宣讀訃文
轉巷 在赤水辛莊的沙彌等村有個風俗,下午三點左右,或者出殡當天早上,年長者肩上扛着一把鐵鍁,領着男孝子走遍本村的各個巷子。如果誰家有人出來,孝子給鄉鄰遞煙鞠躬,意思是請大家來幫忙。據說,這個來曆并不光彩。很早前,某家有人去世了,平日裡這家人不給村裡人随禮、幫忙,他家有事了,村裡沒人來幫忙,總管就領着孝子挨家挨戶鞠躬磕頭,請村裡人來幫忙,後來就形成喪葬中的一個習俗保留了下來,演變成每家每戶都這樣了。
貼對聯 這種風俗在華州西北一帶很常見,如侯坊街道、北沙村。起事後,孝子和幫忙的給逝者的幾個兒子家貼對聯。樂隊跟随奏樂。
接吃桌(接食笿) 華州大部分地方都有這個風俗,樂隊、孝子和幫忙的去村口接客人。這些客人都是主家的至親,女兒、侄女、外甥等。來客準備了水果、幹果等,孝子給客人鞠躬行禮,客人給樂隊備有小費。
吃桌(食籮)
接照片(迎神俯) 柳枝、畢家、下廟、蓮花寺等地風俗。男孝子去本家族各戶取已故長輩的遺像,保存遺像的人把照片抱在懷裡,其他人鞠躬行禮。然後,把遺像帶到過事這家。沒有遺像的,點燃三炷香,别在門栓上。
接靈(請靈、迎靈) 華州各地都有。男孝子提燈和紙籠(有的地方把燒紙放在籮裡),去已故的列祖列宗墳地燒紙磕頭。回來的每個十字路口都要燒紙,女孝子在村口等,男孝子到了村口後,男女一起往回走。接靈的次數各有不同,一次到十次都有。最常見的是三次,三輩人,逝者是同輩的可一次接,塬區超過十次不足為奇。畢家、柳枝、下廟的部分村子,接靈時,樂隊不去。還有個别特殊的不接靈,李坡村的高家,王十字村的王家,都是曾經被點主的。相傳明清時期,有皇上或者達官貴人賞賜了一個風俗:不接靈。這是家族的榮耀。
路祭 門口路上祭奠,畢家、柳枝、蓮花寺的風俗。由司儀指揮,按遠近順序一一上香叩頭,如果沒有司儀,就是出租門面靈堂布置的人管控,或者村裡的年長者。其餘基本都是在客廳祭奠,多數地方獻菜和全體孝子一一祭奠,二選一。個别地方兩種都有。
入殓 瓜坡、杏林、侯坊、塬區等地入殓時,樂隊要奏樂,一般是在接靈結束後進行,夏季使用冰棺,為了防腐。也有出殡當天早上入殓的。畢家、柳枝、下廟的個别村子、赤水辛莊部分村子入殓則不奏樂。
獻菜、獻飯 就是給逝者敬獻飯菜。多數都是接靈後做這一項,下廟、畢家、蓮花寺是接靈前,而且幾分鐘就完事了。獻菜,一種是把女兒帶來的水果幹果放到供桌上,一種是讓廚師做幾個工藝菜,由孝子放在供桌上。金堆人獻菜獻飯很特别,把飯菜大馍放在木盤裡,頂在頭上,随着樂隊的音樂節奏扭動着,慢悠悠走到供桌前;赤水人獻菜是按照遠近關系依次跪在靈堂,一碗一碗傳遞;瓜坡人是孝子輪流端飯菜,從廚房端到靈堂,其他孝子緊跟在後;隻有杏林人是沒規律。
唱孝歌 這個風俗幾乎失傳了,目前很難見到,隻有高塘的山區和柳枝的櫻桃溝、瓜坡的馬峪偶爾能看到。唱孝歌的都是年長者,一般是由三四個人手拿簡單的打擊樂器,如小鼓、獻京镲、梆子、木魚等,邊敲邊唱。唱詞的内容,一般以表達逝者養育兒女的艱辛不易,為逝者歌功頌德為主。
搭穴号 搭穴号是塬區、赤水、等地的風俗。有的是晚上做,多數是出殡前做。在靈車前,長輩給所有孝子披白布。
搭布、搭頭 搭布(畢家人叫搭頭)出殡時,各個孝子的鄰居、親友給其身上搭布。棺材下葬後,要解下身上的布料,如果不要這塊布料了,搭布人就可以不表示什麼,如果要帶走布料,要給被搭布人手裡塞錢,50到100不等。搭布就是促哄人,身上的布料越多,說明這個人為人處事不錯。
塬區風俗,搭布錢(解下布給孝子錢)
披紅 最近幾年,披紅很常見,多數都是出殡前,由主孝的舅舅或者至親,或者村幹部為最孝順的兒女兒媳披紅,以示褒獎和鼓勵。
掃墓 這個風俗華州各地都有。畢家人叫掃堂子,塬區、渭南華州交界處、赤水等地都是女孝子掃墓,在家裡的都是由外往裡掃,嫁出去的從裡往外掃。渭華交界處掃墓,孝子要給樂隊和打墓的人賞小費。蓮花寺、畢家個别地方是起事當天下午掃墓,多數都是出殡前掃墓。
扯纖 出殡時,孝子們拉着個白布條,布條綁在棺材兩邊,叫這扯遷,助力和緬懷的意思。男女兩隊。以前多數地方都有,現在隻有下廟、柳枝畢家比較常見。
扯纖
抹材、複材 棺材擺放在墳前時,孝子用燒紙(火紙)在棺材上來回擦一下,叫抹棺材;棺材安置到墓穴後,孝子下去再次抹材,這叫複材,現在基本都簡化了,隻抹一次。
燒火、鳴炮 出殡時,棺材經過鄰居家門口,大家都要燒火,最初是燒麥草,現在麥草少了,就燒柴火或者紙杯子……辟邪的意思。喪事活動沒有結束時,孝子不能随便去鄰居家或者其他人家裡,萬一誰去了,主家要買鞭炮,去那家鳴放。瓜坡人把這個演變成了每次每家過完喪事,都要給左鄰右舍放鞭炮。
出殡時,經過誰家,誰就燒火。
未滿12歲不能參加葬禮 現在已不多見。孩子太小,怕逝者逗惹孩子,就把孩子用鐵鍊子拴在電線杆上,或者樹幹上。
送靈 把花圈和紙紮送到墳前焚燒。華州大部分地方是給家裡留一個花圈,給墳墓上插一個花圈,其餘全燒。在高塘塬區則不燒花圈,花圈一般插在墳墓上,其它紙紮燒掉。
敬酒 柳枝、蓮花寺、畢家部分地方有這個風俗。完事後開宴,重要孝子給所有客人一一敬酒,樂隊要吹奏。現在演變成了開宴席前,樂隊演奏幾首曲子就完事了。
兒媳墳地抓土 華州大部分地方都有這個風俗,下葬後,逝者兒媳婦要抓土添墳。兒媳婦在墳的四周各抓上一把土撩在衣角裡,給墳裡扔點,自己留點,然後不準回頭直接回家。把抓的土放在櫃子下面,聽說可以保家族興旺。
紙爪、引魂幡 紙爪是主孝背的,在接靈、出殡時從始至終背着。引魂幡上面寫着已故親人的名字,接誰就背着誰的引魂幡,結構也不同。紙爪很簡單,白紙剪成“爪”形,引魂幡複雜一點,頂部紅紙包邊,下面像飄帶。
孝棍、麻繩 都會用到,柳木棍子上纏繞白紙,出殡時當拐杖拄着,所有孝子腰部系着麻繩。
撒紙錢 很多地方已經把這點丢失了,柳枝、畢家等地還保留着。撒的錢則不同,有的是白紙剪的馬錢,有的是包裝紙、火紙。
出殡時撒紙錢(紙馬錢)
起事日子 塬區起事的日子是由陰陽先生挑選決定的,不像塬下面,死後第三天起事,塬區随禮還保留着古老的方式:送糧食,小麥或者大米,有的地方很講究孝帽,根據帽子就能認出誰是兒子、偶遇、外甥。
華州喪葬禮儀風俗太多,過程比較複雜,本人很難描述完整,隻是根據印象寫了這麼多,肯定會有差錯,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敬請諒解,就當茶餘飯後消遣,大緻了解一下我們華州的民間喪葬風俗吧。
原文來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張 文
圖片提供:種雪峰、張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