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舜禅讓内容概述?在遙遠的五帝時代,天下共主也不是權力的最高擁有者,另有一股隐秘的勢力在主導着一切,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堯舜禅讓内容概述?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堯舜禅讓内容概述
在遙遠的五帝時代,天下共主也不是權力的最高擁有者,另有一股隐秘的勢力在主導着一切。
在這股勢力面前,帝王也要屈服,甚至沒有權利來指定自己的接班人,這股勢力我稱之為“氏族委員會”
以下所有論證和觀點均以《史記》為載體。
天子,表象是一人,實則是一族。
史記中記載的當時社會是由多個部落組成的,各部落間通過戰争、兼并、融合、附屬、共存的方式形成了社會形态。
氏族是這個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不同的氏族居住在一起,構建成了部落,而這個部落往往由某一個強大的氏族所掌控。
最強大的部落統治整個天下,這個最強部落中的最強氏族統治這個部落,這個最強氏族中的族長也因此統治天下,成為天子。
當時的王權更替遵循什麼制度?
《史記》原文:“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
可見,黃帝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天子均出自神農氏族, 一脈相傳,外人是沒有機會的。
《史記》原文:“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号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颛顼為高陽帝喾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後而别氏姓姒氏。”
可見五帝時期,天子也都是出自黃帝這一脈,外人也沒有機會。
那麼當時的王權更替究竟遵循什麼制度?是世襲制?還是禅讓制?兩者都不對,應該是“氏族世襲制”
禅讓制定義:統治者生前把首領之位讓給别人。
世襲制定義:王位在君王去世之後根據血統關系世代傳承,遵從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原則。
不是禅讓制的理由:
五帝的接班人都是在五帝死後才繼承帝位的,不存在五帝在世時讓位的記載。堯和舜雖然生前都指定了接班人,但卻沒有真正退位。
不是世襲制的理由:
五帝稱帝的順序以及他們的身份關系,不符合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原則。
黃帝死後,傳位給了孫子(颛顼)。
颛顼死後,傳位給了本家侄子(帝喾)
帝喾死後,傳位給了兒子(堯)(ps:其實帝喾根本沒有指定接班人,後面會講到)
堯死後, 傳位給了同族後輩(舜)
舜死後,傳位給了同族先輩(禹)
氏族世襲制
它是在整個氏族内部選舉繼承人的一種王位繼承制度。
這種王位更叠的模式類似世襲制,卻先于世襲制,同時也優于世襲制。由于在繼承人選擇上沒有直系血親的要求,隻要是本族的成員,都有繼承權。這種制度能夠更廣泛地篩選繼承人的優劣,又能夠保證氏族對部落聯盟的控制。它是世襲制的前身和雛形。
我們知道五帝是有着血緣關系的,權利的繼承人都是自己家族内部人員,包括被後世廣為傳頌的堯舜禅讓,其本質也并非那麼純粹和無私。
至高權利機構——“氏族委員會”
誰來保證權力的“氏族世襲”,保證權力繼承人能夠帶領氏族發展壯大,答案就是我們開篇談到的比首領權力還要大的那股勢力—氏族委員會。
氏族委員會由氏族内部有威望、有地位、有勢力的一群人組成,隻負責本氏族的事務,不幹涉首領的行為,但卻有着本族首領的指定權。通俗點,類似于現在公司裡的監事。
氏族委員會的存在意義。一、 當時社會生産力極低,環境極其惡劣,人們還處在與饑餓、疾病、野獸、自然災害等相對抗的狀态,随時面臨死亡,這種情況下氏族成員地位的不對等,思想境界的低下,也導緻了沒有民主選舉領袖的基礎。氏族委員會選舉出的領袖更能得到大家的認可。
二、 如果由天子指定繼承人,相信所有帝王都會傳位給自己的直系後代。這是血緣基因的天性,也是人性。(随着君權加強,後世的君主無一例外的首選自己的兒子繼承自己的王位)
這樣的傳承弊端很明顯,如果繼承人的能力不夠,會導緻氏族衰落,更嚴重的會導緻族滅。因為當時是部落聯盟性質,附屬諸侯部落随時可以不附屬于你,反倒變成你的敵人。氏族委員會的存在可以杜絕此類情況的發生。
三、 在天子的所作所為危害了氏族部落的整體利益時,需要有這樣一股力量高過天子,能夠撥亂反正,廢除舊天子,選舉新天子。也是基于氏族的整體生存利益考慮。
氏族委員會存在的證據。1)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最後傳位給了孫子。
颛顼至少有窮蟬和鲧兩個兒子,卻傳位給了同族的侄子。
堯有兒子丹朱,卻傳給了舜。
舜有兒子商均,卻傳給了禹。
這些傳承都很和平,沒有戰争的描述。這都是因為“氏族委員會”在行使着“氏族世襲制”的原因,不随某個人的意願指定和更改。
2) 五帝并不是依次為帝的,在帝喾之後,堯之前,還有一個人。
原文:“帝喾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弟放勳立是為帝堯”
五帝都是在自己死後,才由繼承人正式登臨帝位的。但是帝喾死後,沒有明确的繼承人,兒子摯是代為天子。摯因為“不善”,也就是做的不好,退位了,堯才當了天子。
那麼摯的退位,堯的上位這個過程誰在主導?
假設一,摯自導自演,主動退位,讓與弟弟堯?
這得需要多高尚的思想境界,有這境界也就沒必要退位了。縱觀中國幾千年曆史,皇帝都是自登基開始就要幹到死,極少有還在世,就傳位給其他人的。除非極特殊的情況,例如,因為兒子造反,被逼退位的;外敵入侵,為了保命金蟬脫殼的;為情所傷,當了和尚不染紅塵的;有不想超過祖父,做了太上皇的。
所以假設不成立。
假設二、附屬諸侯部落主導?
一個附屬國在實力不夠強大的時候對宗主國指手畫腳,幹涉部落繼承人的家務事,顯然有自作孽不可活的意思。
如果這個附屬部落的實力強大到可以決定帝位的歸屬,那麼一定也輪不到堯,早換成自己氏族了。
所以這個假設也不成立。
假設三、屬下大臣逼宮?
如果摯被大臣推翻,那麼大臣也會推舉一個易于控制的傀儡,以便獲取更大的利益。而新王初期無權,隻能無所作為,可堯繼位後功業很大,完全沒有受制于人的迹象。
這個假設也不成立。
排除所有的不可能,真相就是:氏族委員會在帝喾死後推舉了摯為新的天子,可摯能力不行,沒有幹出成績,被氏族委員會罷免了領導職務,重新推舉了堯來繼位。這個過程是不允許摯反抗的,因為這是整個氏族的意願。
3) 堯死後,舜把帝位讓于堯的兒子丹朱,自己跑到深山中躲藏。在大家夥的邀請下才登臨帝位。
舜死後,禹把帝位讓于舜的兒子商均,自己也躲了起來。也是在大家夥的邀請下登臨的帝位。
如此相似的情形,是巧合嗎?在後世的曆史上,新王朝的皇帝在登基時,自導自演的情景也大都是被屬下以死相逼,不得不坐龍椅的(以趙匡胤同志的表現最為突出)。隻有這樣才能彰顯自己的無私和高尚。
舜和禹在正式繼位前的這種表現,一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德行,同時也是給氏族委員會一個時間,來解決家族内部的矛盾,進而保證自己在位時能夠擁有至高權利。
綜上所述,三皇五帝時期,“氏族委員會”遵循着“氏族世襲制”的王位繼承原則來指定繼承人,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天子的過渡很平穩。
自己的一點讀書感悟,有推測的成分,希望各位能夠批評指正。
附送兩個疑點,希望大家讨論。
1、 堯僅憑舜的孝行,就把舜當成了繼承人來考察,還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讓自己的八個兒子輔佐舜,這個成本不可謂不大。為什麼?
2、 舜在成為天子的候選人時,他的親爹和同父異母的弟弟要殺害他,這個時間點很奇怪,動機更奇怪。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