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後。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産。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拜月,也稱祭月、禮月和供月,是一種禮拜月亮的信仰風俗。作為中秋節俗的拜月活動大體形成于唐代,但秋夕禮月則是古之有之。秋夕禮月即是在秋分的晚上祭月。民間信仰以月為月神,稱月神、月姑、月亮姑娘。道教尊稱月神為“太陰星君”,其聖号全稱為“月府結磷皇君妙果素月天尊”,其宮阙為垣下、素曜大宮。農曆八月十五為太陰聖誕。是月夜月升時,道教宮觀要設壇祭月。
民間拜月的方式很多,或者向月亮跪拜,或供月光神杩,還有以木雕月姑為偶像者,但都是把神像供(或挂)在月出的方向,設供案、擺供品,拜祭之。《帝京景物略》、《帝京歲時紀勝》、《夢粱錄》等古籍均有拜月風俗的記載。至清代,拜月仍是一項國家祀典。
月餅,又稱月團、小餅、豐收餅、團圓餅等,是中國的漢族傳統美食,月餅最初是用來拜祭月神的供品。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發展至今,中秋節吃月餅和賞月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月餅象征着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
月餅作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來曆史悠久。月餅一詞,在現存文獻,最早收錄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發展出了廣式、晉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中秋節習俗
1、月餅,每到中秋節,月餅是必不可少的,它象征着團圓,寓意着圓滿,是我們對親情的寄托。
在中秋節來臨之際,親朋好友互相贈月餅,是一種親情的體現,也是社會關系的聯絡。
在節日當晚,一家人會圍在香案前切月餅吃,每個人都要吃,這代表了自己是這個家的一份子,象征着團員。
2、設香案,中秋季也是祭月的節日,人們會設香案,點上香,放上水果、月餅等,香案置于院落中,表達了對月亮的祭拜,也表達了人們對神的敬仰。
3、賞月,這一天月亮很美,由古代文人騷客們發起,他們的詩句及作品促使這種活動逐漸成為一種習俗,這一天一家人一起賞月那叫圓滿,一個人漂泊在外賞月,會異常孤單。無論如何,這一天,我們都會情不自禁的看幾眼月亮。
太陰星君又叫月光娘娘、太陰星主、月姑、月光菩薩等。在道教信仰中,月亮與太陽、金星、木星、火星、土星等并為“十一曜”,稱其神為"十一太曜星君"。封月神為“月府素曜太陰皇君”,俗稱“太陰星君”。民間信仰以月為月神,稱月神、月姑、月亮姑娘。道教尊稱月神為“太陰星君”,其聖号全稱為“月府結磷皇君妙果素月天尊”,其宮阙為垣下、素曜大宮。
農曆八月十五為太陰聖誕。我國古代男女熱戀時都會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禱太陰星君。有些分離的戀人也拜求太陰星君祈求團圓。在中國民間,至今仍保存了八月十五(中秋節)拜月的風俗。是月夜月升時,道教宮觀要設壇祭月。
陰星君即為月神,俗稱“太陰”。溯其源,與中國古代對月亮的崇拜有關。漢族人民對月亮的崇拜習俗,最早見于史料記載的是《尚書·堯典》,文稱:日、月、星辰為天宗,岱、河、海為地宗;天宗,地宗合為六宗。王逸注《楚辭·九章惜誦》時雲:"六神,謂六宗之神也。"可見月亮在此之前早就被人們視為神而加以崇拜了。其實漢族人民祭祀月亮時,往往是輔助于太陽而行的。且祭日于東,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足以見古代"祭日為主,祭月為輔"的現象。
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曰:“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随合。人姓吳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谪令伐樹。”于是月亮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為神仙境界,中有雄偉的月宮,美麗的嫦娥,可愛的白兔,高大的桂樹,英俊的吳剛。
《歸藏》曰:昔常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淮南子·覽冥訓》曰:“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妲娥(羿妻)竊之奔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又據《五經通義》說:“月中有兔與蟾蜍何?月,陰也;蟾蜍陽也,而與兔并,明陰系于陽也。”除了蟾蜍外,又有一兔。據《拟天問》曰:“月中何有?白兔搗藥。”可見人們都已經認可月中有嫦娥仙子與月兔。
唐代李白《把酒問月·故人賈淳令予問之》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随。
皎如飛鏡臨丹阙,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甯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複春,嫦娥孤栖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月宮神真,除了大家熟知的嫦娥之外,還有月老,月老掌管世人因緣。“月下老人”典出唐朝李複言所著《續玄怪錄.定婚店》。
唐朝韋固年少未娶,某日夜宿宋城,在旅店遇一老人,靠着一口布袋,坐在月光下,翻看着一本書,像在查找什麼。韋固問老人家在翻查什麼,老人答到:“天下人的婚書。”韋固又問袋中何物,老人說:“袋内都是紅繩,用來系住夫婦之足。雖仇敵之家,貧富懸殊,天涯海角,吳楚異鄉,此繩一系,便定終身。”由于這個故事的流傳,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結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紅繩,加以撮合的,所以,後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簡稱為“月老”。
太陰星君寶诰
志心皈命禮,廣寒至聖,紫光上真,主北極之陰關,掌人身之魄體,明分長短,緻吉兇有缺有圓,顯示災祥,降禍福無差無忒,巡遊不住,月碧亘古常明,輝耀無邊,素魂普施大化,凡承運照,實荷生成,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月宮太陰皇君普照大天尊。
志心皈命禮,大羅天上,七寶苑中,秉金水之精華,姿容綽約本坤儀之柔順,瑞相端嚴,開玉燭之神光,家沾清澤,煉紫房之靈藥,人錫長年,雖朓朒而真體罔虧,任滿盈而明輝不溢,考核諸仙之升降,秉正無私,主持司祿之權衡,錫恩靡忒,命玉妃而滋甘露,催開萬谷春容,咨青女而降玄霜,收斂千倉秋實,恩敷三界,化被天人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月府太陰結璘皇君,寶光幽照如來妙果素月天尊。
唐代劉禹錫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裡。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拼欲下星鬥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