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上高中的時候,每天中午都要跑到學校附近的同一家餐館去吃午飯,倒不是那裡的飯菜有多美味,也不是因為那裡的環境有多麼宜人,而是因為那裡餐廳裡擺有一台大彩電,每天在放香港的一部電視劇《尋秦記》。
每個就餐的人都是被它緊張的劇情深深吸引,飯都吃完了,也要霸占着座位不肯離開,直到當天的播放完了,大家才一邊讨論着劇情一邊往學校走。
在《尋秦記》裡,有一個劇情,那就是秦始皇嬴政原來是丞相呂不韋的私生子。野史上也有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趙姬本來是呂不韋的妾,在趙姬懷孕之後,呂不韋把她送給了嬴政的父親---異人。就這樣,呂不韋悄無聲息地偷梁換柱,之後趙姬就為異人生下了嬴政。
按這種說法講,秦始皇原來姓呂啊!哈哈!
秦始皇 嬴政
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當今的曆史學家也争論不休,沒有定論。
說到“呂”姓,我們可以聯想到很多名人:呂布,呂蒙,呂不韋,呂本中,呂夷簡,呂端,呂蒙正,呂正操,呂思勉。
可是追根溯源,我們可以追溯到姜子牙他老人家。呂姓的由來跟他有莫大的關系。
姜子牙 呂尚
”呂“姓出自姜姓,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後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嶽",呂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一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2、出自魏氏。春秋時晉國有呂氏,系從魏氏分化而來。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漢化,原鮮卑族之代北複姓叱呂氏、叱丘氏改為漢字單姓呂氏。五代後周時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呂陵氏為漢字單姓呂氏。 郡望: 1、河東郡:秦時置郡。此支呂氏,為春秋晉國大夫呂锜之後。 2、淮南郡:漢高帝時置郡。此支呂氏以壽縣呂氏著稱,其開基始祖為呂謙。 3、東平郡:漢時置郡。此支呂氏以壽張(今谷陽)呂氏著稱,大概為呂尚19世孫康公呂貸之後。 4、金華縣:東漢設長山縣,隋改金華縣。此支呂氏為淮南壽縣呂氏分支。 5、晉江縣:唐時置郡。 堂号: "渭濱堂":商朝末年,呂尚(姜子牙)在渭水濱釣魚隐居。周文王訪賢聘他為宰相。他幫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 基業的基礎。 "東萊堂":南宋呂祖謙,官著作郎兼國史館編修,著《東萊博議》,對春秋三傳有獨到的見解。 遷徙分布 呂姓播遷頻繁,分布比較廣泛。南陽呂國滅亡後,部分遺民被遷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呂國亡國後,遺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齊國呂氏在康公失國前已散居韓、魏、齊、魯之間,其後子孫有在陝西、甘肅發展繁衍的。兩漢時期,呂氏還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東漢末年,西陽人呂範,避亂移居壽春(今安徽壽縣), 三國時,蜀漢不韋人呂凱、魏任城人呂虔均有後裔徙居河東(今山西永濟縣西南)。南北朝時,今浙江、江蘇的不少地方均有呂姓居民。北宋初,呂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後有部分移居廣東。自清代康熙年間開始,閩、粵呂氏有多支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一些人遠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文萊、越南、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現如今, 在2007年和2010年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三位,在台灣省排名第二十六位,在2018年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位。人口約七百零一萬五千餘,占中國人口總數的0.44%左右,随着曆史的發展,本是漢姓的呂姓,在蒙古、朝鮮、瑤、土家、黎、仫佬、納西等少數民族中也有分布。呂姓在中國國内分布以安徽、山東、河南、山西、浙江、福建為最,其中河南、山東兩省人口占漢族呂姓人口的 31%,其次為廣東、河北、陝西、甘肅、廣西、江西、台灣等省。
有意思的是,你知道姓呂的人,在護照上或者飛機票上的呂字的英文拼寫是什麼嗎?
LV還是LU? 都不對。正确答案是LYU.
為什麼呢?現在來揭曉答案。
《中國人名漢語拼音字母拼寫規則》的第六條明确規定“根據技術處理的特殊需要,必要的場合(如公民護照、對外文件等)大寫字母U可用YU代替”。
教育部相關專家表示,中國人名翻譯成英文,通常都是用漢語拼音字母拼寫的。呂拼成“LU”容易跟“LU”(陸)等混淆;“LV”是方便鍵盤拼寫的一種變通,本身漢語拼音裡并沒有“LV”的拼寫,也無法用拼音讀出來;而在《漢語拼音方案》中有一條,ü列的韻母,前面沒有聲母的時候,寫成yu(迂)。所以,為了易讀又便于區别,最終借用了該條規定,将呂拼寫成“L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