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江陰典故
江陰典故
更新时间:2024-08-02 03:06:08

從“忠獻之邦”到“忠義之邦”

江陰素稱“忠義之邦”,這與衆所周知的抗清鬥争有着密切的聯系。不過在抗清鬥争之前,江陰已經有了“忠獻之邦”的美譽。《崇祯江陰縣志》稱“按正統時王振、正德時劉瑾、天啟時魏忠賢,擅政之流毒缙紳,俱至丙寅而極。江陰先達忤振系獄者則有顧大理琳,忤瑾下诏獄者則有黃主事昭、貢禦史安甫、史禦史良佐,劉光祿乾,忤忠賢下诏獄者則有缪太史昌期、李禦史應升。……延陵不獨為禮讓之邑,實稱忠獻之邦、長江底柱,允足表峙東南也”。這段話表明江陰“忠獻之邦”的名聲是明代江陰士人與王振、劉瑾和魏忠賢等專權宦官鬥争而獲得的。

江陰典故(江陰忠義之邦稱号的由來)1

崇祯《江陰縣志》贊譽

明代是我國曆史上宦官為患最為猖獗的時期,“宦官權勢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擴張到極緻”。在明代,較為著名的專權宦官有王振、曹吉祥、汪直、劉瑾、馮保、魏忠賢等等。而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王振、劉瑾和魏忠賢三人。在這三人當政禍國之際,正直的士人奮起與之鬥争,江陰的士人也不例外。這些士人前仆後繼、可歌可泣的行動,不僅踐行了儒家的道德規範,也為江陰社會樹立了高尚的榜樣,更為江陰地方文化忠義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終明一代,宦官為患從未中斷,而江陰的士人也與宦官集團進行了持久而卓絕的鬥争。在交鋒中,代表正義力量的士人們在開始的時候往往遭遇到了各種迫害和鎮壓。但是士人們的一股浩然忠義之氣卻在一次次鬥争中不斷壯大,逐漸影響到了江陰地方的普通群衆,慢慢形成了江陰以忠義為主題的地方文化。随着明清交替這一重大曆史事件的發生,這股忠義之氣因江陰的抗清鬥争而更加升騰。忠義文化的傳承者也進一步擴展到了全體江陰人民,忠義文化的内涵也得到了進一步地升華。

江陰典故(江陰忠義之邦稱号的由來)2

江陰中山公園忠邦亭

與王振的鬥争

王振是明代宦官專權的第一人。王振在明英宗正統時期,飛揚跋扈,以緻英宗“嘗以先生呼之”,“公侯勳戚呼曰翁父”。當時在南京大理寺任職的江陰人顧琳(字汝玉),在如此情況下,并不買王振的面子,秉公辦案。在發生土木之變後,他心情非常沉重。他寫的詩被當時的大理寺卿薛瑄看到之後,非常贊賞,認為“國家養士百餘年,僅見此耳”,秘密推薦顧琳升職。顧琳在升職之後,依舊保持原來的氣節,為一個受宦官誣陷、名叫徐玉的人辯駁案情,終使其無罪釋放。此後,顧琳由于同僚的陷害而入獄,最終罷官歸家,在家終老一身。

江陰典故(江陰忠義之邦稱号的由來)3

嘉靖《江陰縣志·顧琳傳》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