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志州展示水蛭
溫州網瑞安支站訊 飛雲街道馬頭村靠近新56省道的一座養殖場裡,一條條黑色的水蛭綿軟地依附在泡沫塑料上,有些細如繡花針,有些粗大成團。對于普通人來說,這些水蛭令人望而卻步,可對于飛雲馬頭村的水蛭養殖戶應志州來說,它們可是緻富的“軟黃金”。
從2013年聽聞水蛭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後,應志州便一心撲在水蛭養殖上。去年,他成立瑞安首家養殖水蛭的合作社——瑞安宏洲水蛭養殖專業合作社,今年更是培育了300多萬條水蛭苗。昨日,應志州一邊給水蛭喂食,一邊滔滔不絕地講述他與水蛭的故事。
曆時6個月實地考察,建起瑞安首家水蛭養殖合作社
記者見到應志州時,他正從水桶裡舀出一勺勺螺蛳,往水蛭培育池裡灑去。他說:“水蛭最愛吃螺蛳,我要把它們養得肥肥胖胖,成長為青齡苗後,就可以移到精養池,最後吊幹(即制成幹制品),用于醫藥行業。”
培育池内的泡沫塑料上,一條條水蛭扭動着。記者下意識停下腳步不敢走近,腦海裡浮現的是水蛭吸血的畫面。應志州說,他養的水蛭一般不吸血,主要以螺、蚌等軟體動物的體液為食。
眼前的應志州皮膚黝黑,臉上挂着一顆顆汗珠,一副地道的農民模樣。誰能想到,養水蛭之前,他從未下過農田,也沒接觸過養殖業。
他與水蛭的故事始于2013年。當時,他在醫院負責維修機械,有一次,一位醫生對他說水蛭藥用價值很高,市場需求量很大,導緻市場價格也高。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醫生的話讓應志州萌生了養殖水蛭的念頭。他在網絡上搜索關于水蛭的各種信息,逐漸發現這是一條緻富道路,于是下定決心幹一場。去年3月份,他陸續走訪了山東、江蘇、安徽等地的水蛭養殖場。用他的話說,“連續6個月,我不是在水蛭養殖場,就是去養殖場的路上,光住宿費、交通費就用了20多萬元”。
功夫不負有心人,到各家養殖場取經不僅豐富了他的水蛭養殖知識,也讓他結識了湖南籍水蛭養殖能手譚立元。眼下,譚立元在瑞安宏洲水蛭養殖專業合作社擔任技術指導。
去年10月份,應志州通過各種渠道,籌措380多萬元,在飛雲馬頭村成立合作社,占地面積40多畝,躊躇滿志地開始了水蛭養殖事業。據了解,今年3月份,合作社培育了300多萬條小苗,成活率達50%,今年10月份可吊幹,預計産值200多萬元。
在不斷摸索中吸取經驗,小水蛭不吸血隻“吸金”
目前,水蛭養殖是稀有養殖業,屬冷門,特别講究養殖技術。在各地考察養殖模式之餘,應志州一直思考如何揚長避短,吸取他們的經驗教訓。
在安徽一家水蛭養殖場内,放置青齡苗的水箱水深40-50厘米,水蛭成活率僅為20%-30%。當時誰也不知問題出在哪裡。直到有一次,應志州在河邊洗手,一不小心腳陷入泥潭,感覺地下溫度明顯低于地表。這個意外讓他陷入沉思。
“水溫随着水深而變化,那麼水深多少,水蛭養殖的溫度最适宜?”他請來溫州的專家試驗,最終得出水深1米左右,中間溫度不超過35℃的結論。此後,瑞安宏洲水蛭養殖專業合作社的水蛭青齡苗吸取了安徽養殖場的教訓,将水蛭養殖在合适的水位,确保水蛭苗成活率在50%。
對于水蛭的市場前景,應志州信心十足,他計劃下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并成立專家團隊,延長水蛭養殖産業鍊。
[鍊接]
水蛭俗名螞蟥,在《神農本草經》中已有記載,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在内陸淡水水域内生長繁殖,是中國傳統的特種藥用水生動物,其幹制品泡制後中醫入藥,具有治療中風、高血壓、清瘀、閉經、跌打損傷等功效。
它在曆史上以自然捕撈為主,因近年農藥、化肥等濫用,及工農業“三廢”對環境的污染,野生自然資源銳減。随着水蛭藥用價值的深度開發,其市場需求潛力巨大。中國南方在1995年前後,開始捕撈自然苗種,首次進行人工飼養,獲得成功。
本文轉自:溫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