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類似的句子?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魚潛在淵,或在于渚,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類似的句子?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類似的句子
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
魚潛在淵,或在于渚。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萚(tuò)。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翻譯過來是:鶴鳴于九曲沼澤,其聲遠聞于四野。魚或深潛于深淵,魚或遊戲于淺灘。園中有檀高又大,其下敗葉也連綿。莫嫌它山石不美,玉石還須它來磨。
這一章有四個意象:一是鶴,二是魚,三是樹,四是石。先說鶴。“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以鶴喻隐者高士,隐者雖隐,但其音聲傳遍四野。他們有主張、有思想、有影響力,使用好了,可以有益于國民,是國家之棟梁;使用不好,其影響力也不可小觑。再說魚,“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有的魚深深地潛于水底,有的魚嬉戲于細水湍流。人各有志,不必一等。賢能之人各有性情、各有主張,求賢之人要識人知理,對其性情、主張要寬容。第三個意象——樹。“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萚”——那高大的樹下啊,也有枯枝敗葉。這是說再了不起的人,也有人性的弱點,無論再怎樣愛他,也要認識到這一點,因為他畢竟是人,不是神,要求他完美無瑕其實是我們對人性認知不夠。最後一個意象“石”非常有名:“它山之石,可以為錯”是說:哪怕它就是一塊頑石,也有可利用的地方,因為可以用它來磨制玉石,成就自我。古人說:“玉之溫潤,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砺,天下之至惡也。然兩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後玉之為器,得以成焉。”這就好比君子與小人相處,君子在幫小人自醒的同時,也可以用小人來磨砺和修行自己的德行。用中醫的“生克”來打比方就是:生你者可以幫助提攜你,而克你者才是來成就你的。光有生你者,沒有克你者,人照樣不能成熟和強大。
第二章基本是第一章的複調:
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
魚在于渚,或潛在淵。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翻譯過來是:鶴鳴于九曲沼澤,其聲遠聞于九天。魚或遊戲于淺灘,或潛于深淵。園中檀樹高又大,其旁也有惡木穀。惡石粗粝玉溫潤,成器還得石來磨。其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已成為金句流傳至今,常用來比喻别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也可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關于這一篇,有人說:“《鶴鳴》,似是一篇《小園賦》,為後世田園山水一派詩之濫觞。”
若作田園山水詩解,此詩也有可圈可點處。先是聽:“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鶴鳴高入雲霄,開篇即有格局。再近看:遊魚一會兒潛入深淵。一會兒又躍上灘頭,氣勢活躍,讓人聯想到《易經》乾卦之“潛龍勿用”和“或躍于淵”,元氣不足時,深潛龍潭而養性;元氣足時,高躍于深淵而有所作為。繼而遠觀:園有樹兮樹高聳,樹下枯葉亦從容。繼續遠觀時,見青山連綿,外有嶙峋怪石聳,内有美玉在其中,美玉若想成大器,還須惡石來磨砺。如此,一幅漫遊荒野圖便展現在眼前,情景交融,發懷古之憂思,抒胸中之塊壘。總之,世上有隐士之棄世決絕,也有小民之深戀紅塵,但他們卻可以相依并存,彼此動心忍性,共同組成世界的風景。
如果說這首詩是後世田園山水詩的原始母版,那《邶風·燕燕》就是千古送别詩之祖,《陳風·月出》則既是關聯月亮與美人的最原始創作,又是望月與思念主題的源頭。此外,還有棄婦詩、懷人詩,等等。《詩經》基本涵蓋了後來詩篇的全部要素。這一切都意味着,《詩經》不僅是中華文明的偉大起始點,更是詩教的起始點。華夏之“華”,即文章之美、華服之美;華夏之“夏”,則是指大格局、大文化。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有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所謂“經”,就是根本,是永恒不變的精神家園。以《易》為經,可;以《書》為經,可;但以《詩》為經,則偉大。綜觀全世界,隻有中華民族,是一個“以詩為經”的偉大民族。不僅如此,我們還以《詩》為群經之首,這更彰顯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偉大特異性。
那是一個荒蠻時代,人們穿着葛布缁衣,吃着粗茶淡飯,可就有那麼一群人在遠瞻星空、遠聽鶴鳴,在近觀蒹葭、近觀菡萏,并用美好的詩句表達着自己偉大的情懷,這是一個多麼奇特的現象。即便在西周、春秋、戰國那樣的動蕩時期,不僅君王在寫、貴族在寫,普通百姓也在寫……所有的人,無論富貴、貧賤、飽暖,都在通過詩表達着自己内心的痛苦、歡樂、驕傲……也就是說,從《詩經》開始,詩性就已經注入到了我們的基因中。
而現在,當我們重讀《詩經》,我們要做的,隻是喚醒。喚醒全部的感知,喚醒我們曾有過的偉大情懷。
《小雅·鶴鳴》
鶴鳴于九臯,聲聞于野。
魚潛在淵,或在于渚。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萚。
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于九臯,聲聞于天。
魚在于渚,或潛在淵。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