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年1月4日(周六)13:30
頻道:CCTV-4 亞洲版
播出内容:《大津口——腳踏實地 勇于擔當》
精彩看點
山東泰安大津口,坐落在泰山東北的大山深處,唐以前中國曆代帝王登山封禅都要途經此地,沿水路而行的帝王們,在這裡下船登岸,此地因此得名“大津口”。
大津口曾有着無與倫比的輝煌曆史,無數帝王将相、大儒賢能從這裡經過。3000多年前,周成王在大津口修明堂以祭上蒼;2500多年前,齊國在此築長城以禦外敵;春秋末年,孔子來到這裡講學授課弘揚儒學;北魏時期的高僧曾在此建起古刹廣播佛法……
随着歲月的流逝,大津口往日的輝煌不再,但它卻以一種獨特的方式留在了人們的腦海中。 挑山工我們在小學課本裡都讀到過,這裡便是挑山工的故鄉。
大津口的中心有一條老街,朝西北方向走四公裡就能抵達泰山後山的山腳。每天清晨,挑山工們就是從這條路出發,挑着重物前往泰山後山腳。
在大津口老人的口中,曆代皇帝封禅泰山時,祭祀所用的物品也都是由大津口人扛上山頂的。 如今,這裡依然可以看到挑山工勞作的景象。他們用扁擔挑着各種物品,行走在陡峭的石階上。
宋起軍便是挑山工中的一員,他的擔子裡裝的是有着“泰山三寶”之一的山泉水豆腐。每天天還不亮,他就要從山腳下出發,挑着七八十斤豆腐,踏過崎岖的山路,翻越陡峭的山頭,把豆腐送上泰山頂的飯店。
在日複一日的勞作當中,“挑山工”逐漸成為了泰山獨特的文化符号,也成為了泰山精神的一部分。
曆史上,大津口也是個大俠輩出的地方,關于他們的傳說在這裡口耳相傳,其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當屬石敢當的故事。
相傳,古時候,泰山腳下有一位叫石敢當的年輕後生,他自幼好武,練得一身好功夫,每當遇到不平之事,總會仗義相助。
一年東嶽廟會,石敢當看到一群無賴在調戲民女,但因為對方人多,周圍百姓敢怒不敢言。這時,石敢當沖上去,三下五除二把無賴打跑,并和人們講,我是石敢當,大家有困難來找我。
從那以後,每天來向石敢當求助的人絡繹不絕,應接不暇的石敢當,便請工匠在石頭上刻下“泰山石敢當”的字樣交給人們。人們回到家中把石碑立在大門旁,惡人見碑,便不敢再來騷擾。
随着時光的流逝,“石敢當”被賦予了越來越多的含義,人們習慣在修建房屋時,把它鑲嵌在牆角,或是單獨擺放在屋内,鎮邪除殃、祈福安康。
而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的泰山石敢當,也就被視為中華民族“敢于擔當”精神的象征。
陳廣武老人也曾是一名挑山工。
1982年,泰山開始修建中國第一條客運索道,當時各種鋼鐵設備體積巨大,有的單個零件就有數噸重。要想把這些設備全部運到山頂,幾乎不可能。
建設者們在嘗試了各種辦法都無法完成之後,想到借助最古老的人力。
工程負責人來到了大津口,找到了陳廣武。當時,已經40歲的老陳沒有想到,之前16年的挑山工經曆,這回派上了大用場。
他用一種獨創的辦法紮成“大架子”,把設備綁在架子上,再找來七八十個挑山工,一一安排好位置。準備的号子一喊,衆人齊齊發力,沒想到數噸重的機器一下子就被擡了起來。
挑山工們,就這樣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把所有索道配件硬生生地擡上了南天門,也把他們勇于擔當的奮勇精神,留在了離天最近的地方。
如今的泰山索道,每年都要運送近300萬遊客上下泰山,使用的全部都是當年陳廣武他們通過肩挑手扛,運送到山頂的配件。 除了索道配件,泰山頂上的氣象站、轉播塔,極頂的碧霞祠,天街上的巨石,都是由挑山工們一樣一樣扛上泰山的,他們用自己的肩膀,扮靓了一座山的秀麗,也挑起了一座山的巍峨。
拿起擔子,就意味着責任。挑山工的艱辛勞作和驚人毅力讓人敬仰,腳踏實地、勇于擔當的挑山工精神就這樣根植在大山深處,激勵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編輯 | 王琳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