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牽動了太多人,老師、學生、家長,甚至每個人都在關注着高考。對于一線中學老師更是對高考試題不斷地反思、錘煉,有些老師還專門尋找高考試題的嚴密性(亦或是專門找茬?)。我對于高考試題不說膜拜,至少是相信它的質量難以有超越,更是将它作為教學的風向标。昨天分享了對于全國甲卷地理試題争議很大的第10、11題個人的觀點,今天再對全國乙卷存在争議的第7題說說。先看試題:
圖2顯示黃河桃花峪附近花園口水文站監測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兩次洪水過程的水位與流量的關系。讀圖2,完成7~8題。
圖2
7.1958年7月洪水過程中,圖中O、P兩點水位變化趨勢及兩點流速相比
A.O點水位上漲,流速較快 B.O點水位回落,流速較慢
C.P點水位上漲,流速較慢 D.P點水位回落,流速較快
8.圖示資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 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這一組題大家都認可第8題答案選C河床高,也就是黃河泥沙含量大,長期的泥沙淤積,河床擡高,導緻1996年水量遠小于1958年,但水位卻高得多。對于第7題卻糾結于論文中關于河流水量與水位之間的繩套曲線,到底是逆時針還是順時針呢?論文中說兩種可能都存在,這讓老師們難以決策,怎麼辦呢?這樣,大家就有了兩個方面的觀點,而且受專家或學者們這些論文資料約束更不能确定該是哪個答案才是正确的了。
這裡我還是昨天那樣的觀點,為什麼要把專家或學者的論文拿來讨論答案呢?考慮考慮學生吧!學生再怎麼愛讀書,再怎麼是地理天才或未來的地理學者,他們很難有機會看這樣的專業性文章啊!那麼這個題該怎麼做呢?
首先,我們審題吧。命題老師問“1958年7月洪水過程中,圖中O、P兩點水位變化趨勢及兩點流速相比”,那我是不是應該知道這裡要求考生去觀察1958年的洪水過程曲線,然後就是找到O、P兩點;其次,就要比較這兩點有什麼區别了,圖中明顯表示兩點水量相同,水位P點高于O點;第三,分析選項,明确命題者要求比較兩點什麼項目,可知要求判斷兩點誰是漲水,誰是退水,對于水位與流速應該不是難點,漲水肯定是流速快,退水流速較慢。
那怎麼判斷這兩點哪是水位上漲,哪是水位回落呢?個人認為這裡就需要調動平時所學知識了。一是河流漲水時帶來大量流水和泥沙,流速較快,流水搬運能力強,堆積作用弱,河流退水時流速減慢,搬運能力減弱,泥沙淤積,河床擡高;二是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洪水時期含沙量就更大,退水時泥沙淤積就更明顯。基于這兩方面,個人認為O點是水位上漲,流速較快,P點是水位回落,流速較慢,答案選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