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康熙和隆科多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康熙駕崩前,為何點名要隆科多陪葬?
極緻的皇權之下,向來都是森森白骨做底,象征着九五至尊的寶座,曾引發過多少紛争和厮殺。
帝王作為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手中所掌握的是絕對的權力,生殺予奪都不過是一念之間,凡事都憑天子的喜怒決斷。
即便是昔日寵臣,也可能在一夕之間淪為階下之囚,甚至在言談之間就掉了腦袋,因此才有言道:伴君如伴虎。
在清代時創造了康乾盛世的一代英主康熙皇帝,在駕崩前點名要一個男人陪葬,這個人究竟是誰?康熙為何在臨終時做出這個決定?
作為他的即位者的雍正也曾經因此感到迷惑不已,直到他登基後,真正成為了帝王,才明白了父親的智慧。
這樣一個看似古怪的決定中,究竟藏着怎樣的玄機?
九子奪嫡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即便是有着相同血脈的孩子,也有着不同的脾氣秉性,在成長過程中會展現出不同的面貌。
子嗣在封建社會的傳統觀念中具有着極為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對于皇室而言,如果皇帝的子嗣繁茂,那便意味着帝位的繼承人會有更多的選擇,很多人也将這視為是國運興盛的标志之一。
康熙向來被看作滿清曆代帝王甚至是古代曆代君主中的佼佼者,他開創了康乾盛世,讓中國迎來了封建王朝最後的輝煌,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各方面都呈現出了新氣象,邊疆問題也都得到了相對妥善的解決。
在一派海晏河清的明朗景象之下,其實也隐藏着許多湧動的暗流,其中最令康熙感到頭疼的問題之一,就是儲君的選擇。
康熙是清代帝王中子嗣最多的,其一生與後妃共生育了55個子女,其中皇子數量多達35個,自從其原配皇後赫舍裡所生的二皇子因為結黨營私被廢黜儲君之位後,其他的兒子便對這個位置虎視眈眈起來,從而引發了曆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
面對着帝位,皇子們各自為營,紛紛拉攏朝中大臣,兄弟之間恨不得鬥出個你死我活,而康熙則沒有過多幹涉,反而選擇了坐山觀虎鬥。
最終皇四子在這場手足争鬥中勝出,根據康熙留下的密诏繼承帝位,并守住了康熙所開創的一番盛世,他便是雍正皇帝。
點名陪葬
九子奪嫡的過程極為殘忍激烈,康熙臨終前大概因此事感到過悔恨,他沒有選擇公開立儲,而是留下了一封秘密诏書,并且還通過許多舉措,為下一任的帝王鋪平了這條走向權力巅峰的道路。
康熙去世前為鞏固新帝統治,維護極權穩定所作出的最後一項努力便是點名要一位大臣陪葬,以此來為日後即位的雍正皇帝扶植一位死心塌地的心腹。
被康熙點名要求與他陪葬的便是隆科多,他在當時的朝中稱得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位權臣的站隊支持,雍正才得以在激烈的鬥争中脫穎而出。
康熙當時已經确定了四皇子便是儲君的人選,但是這個決定是秘密做出的,沒有任何人了解,滿朝文武和諸位皇子都隻能靜靜等待着最後的宣判。
但當時身體每況愈下的康熙似乎絲毫沒有立儲的打算,反而突然頒布一道旨意,點名要求隆科多為其陪葬,這個消息一出,震驚朝野。
隆科多看着眼前的聖旨,宛如五雷轟頂,完全不知自己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但他也不甘于就這樣走向生命的盡頭,于是便找到自己一直扶持的四皇子,請他為自己求情。
帝王心術
四皇子胤禛向來殺伐果斷、性格謹慎,在面對隆科多的求助時,他也陷入了兩難,皇帝的旨意已經下達,天命難違,自己貿然求情很可能令此前的謀劃全部落空。
但是另一方面,畢竟自己能夠在九子奪嫡中占據優勢,離不開隆科多的幫助,如果自己不為他求情,就算自己能夠繼承大統,恐怕也會落得一個無人可用的下場。
幾經思索後,他還是硬着頭皮選擇了進宮面聖,替隆科多求情。
但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康熙在駕崩前突然點名要一個男人陪葬,正是他為兒子謀劃的手段,雍正直到即位後才了解父親的智慧,明白了其中蘊含的帝王心術。
四皇子剛一說明自己的來意,康熙便立刻答應,并且還反轉态度重賞隆科多,這樣的兩極反轉不僅讓隆科多在短短時間内感受到了大喜大悲,更讓他對自己一直支持的四皇子充滿感激,此後更加死心塌地地輔佐他。
待到雍正真正即位成為一名帝王後,看着盡心輔佐自己的隆科多和滿朝文武,才逐漸琢磨出了自己的父親臨終前那一系列看似荒唐的舉動背後所隐藏的真正目的。
曾經身為皇子的他在九子奪嫡中練就了鐵血手腕,但是等到真正坐上龍椅後才能夠體會真正的帝王之心。
所謂的帝王之術,講究的是縱橫謀劃,張弛有度,要讓臣子不隻是屈服于皇權,而是要真正臣服于統治者,不讓他們再生異心。
小結:
設計巧救隆科多,是康熙為兒子帝王之路最後的謀劃,也是他親自為雍正上的最後一課,這是将雍正推向金光閃爍的龍椅的最後一步。
曆經了九子奪嫡和這最後一課的雍正,真正讀懂了江山社稷對于一個帝王的需求,具備了一個封建統治者應有的素養。
在雍正的努力之下,康熙所創建的盛世得到了延續,并且在其兒子乾隆皇帝的手中進一步發揚光大,這段盛世的延續,雍正皇帝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但并非所有帝王都能夠像康雍乾三位一般,英主就像隐藏在曆史湍急流水中的珍珠,可遇而不可求,自乾隆之後,清代便顯露出了不可挽回的頹勢,封建王朝也一步步走向了尾聲,這是曆史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