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之前,太陽系内公認的是有九大行星,但是之後太陽系又變成了八大行星,因為有一顆行星被無情地提出了行星行列,這個天體就是冥王星。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冥王星,看看它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被踢出了行星行列,也順便了解下冥王星相比于其他行星到底有多奇怪,有多可怕?
冥王星的發現之旅。
在19世紀,天文學家們從理論上預言了海王星的存在,但在海王星發現不久後,天文學家發現了海王星的軌道受到了一個未知天體引力的攝動。
于是,天文學家開始探尋這顆神秘的未知行星X。直到1930年,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才找到了這顆未知行星X,并命名為冥王星。
當初在發現冥王星的時候由于受到了科技的限制,在計算冥王星體積的過程中出現了差錯,認為冥王星的大小接近于地球,所以當時自然而然地把冥王星歸于了行星行列,冥王星也成為了第九大行星。
恒星、行星和矮行星的區别。
首先行星與恒星肯定有着本質上的不同。
恒星的質量通常比行星大的多,恒星内部在極高的壓力下,無時無刻進行着核聚變反應,因此恒星自身可以發光發熱,比如太陽就是一個發光體,而行星本身是不會發光的,就像我們常說的火星、水星等這些天體都是行星。
雖然在夜空中也可以看到“閃閃發光”的行星,但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光其實隻是行星反射的太陽光而已,并不是其本身在發光。
這些行星都有很多相同的特點,第一,自身不發光;第二,環繞恒星運行,不過這一點上有一些特殊的情況,例如一些流浪行星。
第三,這些行星的質量要足夠大,能夠讓外形接近于一個圓球狀,這一點是比較傳統的定義。
從這三點定義上來看,矮行星與行星并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别,它們都是本身不會發光的天體,也都環繞主恒星運行,質量也足夠大,能夠形成接近圓球狀的外形,因此矮行星也被稱為“侏儒行星”。
不過為了區分行星與矮行星,天文學家們在2006年重新定義了行星的要求,行星除了必須是環繞主恒星運行的天體、質量足夠大能有接近于圓球狀的外形之外。
還要能夠清除其軌道附近其他物體的天體,新定義很好的把矮行星與行星區分了起來,那就是矮行星不能清除軌道附近區域上的其它天體。
按照新的定義,冥王星并不符合最後一點,于是在2006年第26屆的國際天文聯合會會議上将冥王星劃為矮行星,冥王星自此被踢出了行星行列。
冥王星的探測之旅。為了揭開冥王星的神秘面紗,美國宇航局NASA在2006年發射了“新視野”号探測器。經過九年多的時間,“新視野”号才終于抵達了冥王星。
不過卻是在距離冥王星大約1.25萬公裡之處匆匆飛行而過并捕捉到了大量關于冥王星的一手資料,首次為我們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冥王星并不可怕,隻是冥王星上的環境較為惡劣。
- 冥王星距離太陽非常遙遠
冥王星距離太陽平均距離大約為59.1億千米,光從太陽到冥王星至少也需要5個小時,在冥王星上雖然還能看到太陽,但卻隻是一個比較明亮的星點,特别小。
所以在冥王星上所能接收到的太陽輻射十分微弱,表面平均溫度僅為-229 ℃,最高也隻有-218℃。
- 冥王星的公轉周期特别長
冥王星公轉一周要90465個地球日,大約248個地球年,1987年,冥王星的南極才結束了長達120年的極夜。
所以在冥王星的南極,一輩子見不到太陽都是正常現象。另外冥王星旋轉的方向與地球相反,這也就是說在冥王星上太陽是從西方升起,東方落下。
- 冥王星上的大氣層十分稀薄
冥王星位于柯伊伯帶,其構成物質是岩石和冰,質量還不到地球的1/15,直徑也隻有月球的66%,但是在冥王星上卻有着一層稀薄的大氣層。
而且在冥王星上沒有氧氣,隻有氮氣、甲烷以及一氧化碳,還因為冥王星距離太陽非常遙遠,所以氮氣也在這樣極低的氣溫下變成了固态氮的存在。
結語。其實冥王星的可怕有點唬人的的說法,實際上冥王星就隻是一顆普通的矮行星而已,而且還是一顆從行星行列中被“踢走”的矮行星,本身并沒有什麼可怕的地方,但冥王星上的環境确實十分惡劣,簡直就是生命的禁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