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謀士?來源:讀特有一種智慧,來源于民間,發端于下層,那樣的智慧,用現在的話來說,很“草根”,而這樣的“草根”氣質,老百姓多以為“接地氣”,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戰國時期的謀士?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戰國時期的謀士
來源:讀特
有一種智慧,來源于民間,發端于下層,那樣的智慧,用現在的話來說,很“草根”,而這樣的“草根”氣質,老百姓多以為“接地氣”。
稷下學宮,位于齊國臨淄城,是戰國時期學者的集市,戰國諸子幾乎都在這裡“練攤”,推銷他們的思想主張。
齊威王的謀士淳于髡,就在與各家學派的辯論中,吸取各家學說,成了雜家。
淳于髡,其貌不揚,史載,他“長不滿尺”“為人短小”,常常為齊國出使,雄赳赳,如偉丈夫,且幽默多智。他從社會底層奮鬥起來,先是作為“髡奴”,後來作為“贅婿”, 然而他就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自己解放了自己。
有人認為,《晏子春秋》應該是他的作品,的确,他不僅形似晏子,身材矮小;而且神似晏子,滑稽多智;就連表達方式,常用隐語和故事,都酷似晏子,就是個活脫脫的戰國時代的晏子。
有一次,他出使楚國,楚王見他矮小,就當面恥笑他:“齊國沒人了嗎?為什麼要派先生你來?你有什麼特長呢?”他不慌不忙,從容答道:“我有利劍,專取不義之王的首級。”楚王慌恐,連忙說道:“請先生息怒,我不過跟您開開玩笑。”
淳于髡個子雖小,可精神頂天立地,楚王跟前,他不畏強權,敢以一死捍衛人格尊嚴。
楚國欲聯合魏國犯齊,齊威王讓他攜黃金百兩、驷馬車十輛,去給趙國送禮,請求救兵。他卻仰天大笑,将系帽子的帶子都笑斷了。
齊威王說:“先生是嫌禮物太少嗎?”他說:“怎麼敢嫌少呢?那你為什麼要發笑呢,難道還有另外什麼笑話嗎?”他回答說:“有啊!今天,我從東邊來,見路旁有人拿着一隻豬蹄、一杯酒禱告:高坡上收的谷物盛滿我籮筐,低地裡收的糧食裝滿我車輛,讓所有米糧都進我糧倉。我看見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東西卻很多,所以忍不住笑他。”
齊威王聽了,就把禮品增至黃金千镒,白璧十雙,驷馬車百輛。于是,他前往趙國,使趙王發精兵十萬,戰車千輛,楚連夜撤兵。
齊威王很高興,宴請淳于髡,兩人你一杯,我一杯,喝了起來。他們都是飲者,齊威王問他酒量,他笑道:“我飲一石醉,一鬥也醉。”
為什麼呢?齊威王問。他答道:“假如是您賜酒,前後左右,人都很嚴肅,這樣的敬酒,我喝一鬥就醉了;假如和長輩喝酒,由我來伺候,一會兒敬這個,一會兒謝那個,唯唯諾諾,這樣應酬着喝,喝一鬥也就醉了。但朋友聚會就不同了,說到開心處,我能喝五六鬥酒;假如左鄰右舍也來陪伴,一起開懷暢飲,那就八鬥也不醉了;如果賓主無拘束,男女同飲,杯盤狼藉,主人送客而留下我,心中歡喜,我能喝一石。不過呢,要是再喝了,就連自己做了什麼事情都不知道了。 齊威王明白了他的意思,立即向他表示:以後不再夜飲了。
有一次,他還是出使楚,特意帶了一隻鹄,作為贈送楚王的禮物。誰知剛出城門,鹄就飛了,他隻好拎着一隻空鳥籠到了楚國,見楚王時,他這樣說道:
“齊王派我來獻鹄,路過河邊,鹄渴了,放它出來飲水,飛了。
我想以死謝罪,可又擔心為了一隻鳥而死,會害您背負惡名。
我想買一隻鳥來代替,可這樣做又欺騙了我的國君,不忍心。
我還想過逃往他國,以保全自身,卻怕由此而引起兩國紛争。
為此啊,我甯願不顧一切前來接受您的懲罰,等待您的發落。”
結果呢?楚王非但沒有怪罪,反而誇:“齊王有信士若此哉!”楚王為什麼要誇他呢?因為放鹄飲水,是其仁;想以死謝罪,是其勇;怕人議王,是其忠;空手見王,是其信;謀求和平,是其義;前來受罪,是其誠。仁、勇、忠、信、義、誠都具備了,他因此而得到了楚王的賞賜。
他問孟子,“男女授受不親”,這是禮嗎?孟子說:“是。”他又問,“若嫂子落水,伸手救她嗎?”答曰:“當然要救。”
既要守禮,又要救人,那怎麼辦呢?答曰:“禮可以改變。”
他要的,就是這句話。他提問,是隐語,智者以隐語炫智,就像智力遊戲,孟子是魯人,不谙此趣,迎面答之,遂落齊人圈套。
在齊人看來,孟子所言,合理但無趣,而有趣比有理更幽默,炫智比守禮更有價值。齊文化是炫智的,魯文化是守禮的,當年開國時,就如此。
淳于髡,有一種智慧,來源于民間,發端于下層,那樣的智慧,用現在的話來說,很“草根”,而這樣的“草根”氣質,老百姓多以為“接地氣”。
據說,臨淄城一帶,至今還在流傳:“孟子遇髡,不死也昏。”這樣的民謠,同樣抒發了一種“草根”化的民間情調。
【作者系曆史學者】
(原标題《戰國時期的草根智者》)
(作者:李冬君)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