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原理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原理
更新时间:2024-11-26 18:32:15

  意識形态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是由法國哲學家德·特拉西在19世紀初提出的,意為“觀念的科學”。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對意識形态的闡述主要是基于對資産階級意識形态的揭露和批判,是對資産階級試圖用虛幻和颠倒的意識形态來達到其統治目的的直接控訴,尚未對意識形态在社會中的功能進行深入闡釋與拓展。到恩格斯晚年,社會各階級争奪意識形态話語權的鬥争愈演愈烈,以資産階級意識形态為代表的各種思想體系層出不窮,馬克思主義面臨着嚴峻的意識形态挑戰和鬥争。面對這些新情況,恩格斯深入而辯證地闡釋了意識形态的基本特性和能動作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原理(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理論的完善與發展)1

  實現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理論闡釋路徑的延續與轉換

  有的學者發現,馬克思晚年不再繼續使用意識形态概念,相應地,恩格斯則頻繁運用意識形态概念。實際上,對于意識形态概念,馬克思晚年用與不用、恩格斯多用與少用,除了說明二者具有理論探索的側重和分工之外,并不能說明别的什麼問題。馬克思逝世後,闡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擔自然落到恩格斯的肩頭。恩格斯在《反杜林論》《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自然辯證法》等著作和一些重要書信中,對包括意識形态理論在内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闡發,表現出與馬克思不同的理論旨趣和闡釋路徑,成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理論發展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環節。

  第一,恩格斯根據黑格爾關于思維和存在的關系的論述,把二者的關系問題上升到哲學基本問題的高度。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别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哲學家依照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成兩大陣營,即唯心主義陣營和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恩格斯實際上通過颠倒黑格爾對哲學問題的表達方式,明确賦予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以普遍性意義,以明晰而簡單的語言突出了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根本分野和對立,為其後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理論強調哲學的黨性原則提供了理論依據。

  第二,恩格斯區分了黑格爾哲學中保守的體系和革命的方法,認為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是通過“返回到唯物主義立場”而與黑格爾哲學實現分離的。按照恩格斯的闡釋,馬克思(更應該包括恩格斯)正是通過這一路徑,才使自己“決心在理解現實世界(自然界和曆史)時按照它本身在每一個不以先入為主的唯心主義怪想來對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現的那樣來理解”,從而消除黑格爾辯證法的意識形态上的颠倒,發現了“多年來已成為我們最好的勞動工具和最銳利的武器的唯物主義辯證法”,進而對其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态産生了深遠影響。

  第三,恩格斯表現出把黑格爾的自然哲學改造為唯物主義自然觀的明顯意圖,指出哲學研究的大部分對象都可以讓渡給實證科學。由此,通過對黑格爾自然哲學的批判性考察,恩格斯建立了自己的自然辯證法理論體系,進而提出“這種曆史觀結束了曆史領域内的哲學,正如辯證的自然觀使一切自然哲學都成為不必要和不可能的一樣”。對于哲學來說,“要是還留下什麼的話,那就隻留下一個純粹思想的領域:關于思維過程本身規律的學說,即邏輯和辯證法”。這就意味着,無論是辯證的曆史觀還是辯證的自然觀,至多成為實證科學範圍的基礎理論部分。恩格斯的這種闡釋路徑,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實證科學化以及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意識形态産生了極大影響。

  根據經濟基礎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揭示意識形态的基本特性

  恩格斯對意識形态理論的闡發與對唯物史觀的系統深入論述密切相關。為批判馬克思主義傳播過程中出現的把唯物史觀庸俗化和教條化的傾向、澄清思想理論上的混亂、回擊資産階級學者的挑戰,恩格斯全面闡述了經濟基礎在社會曆史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恩格斯看來,經濟基礎這一範疇絕不是指某種抽去了具體現實内容的純粹關系,而是與現實的生産力密切相關的,彼此存在着辯證關系的各種要素的有機整體。經濟基礎的決定性作用是通過人們自覺能動的活動來實現的。隻有正确理解作為曆史主體的人與人所賴以進行活動的各種條件之間的辯證關系,才能把握社會曆史發展的具體進程。關于經濟基礎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機制,恩格斯認為,創造曆史活動中的個人的自由意志既體現為各種偶然性,又是由具體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而這許許多多單個人的意志則體現為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構成“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由此就産生出一個總的結果,即曆史事變”。這些論述為正确理解意識形态現象及其在社會結構總體中的地位和性質,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方法論上的指導。

  恩格斯把意識形态定位于社會結構總體中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上層建築領域,指出每一曆史時期的上層建築都是由這一曆史時期的法律與政治設施以及各種觀念形式構成的。這些觀念形式實際上就是恩格斯所指稱的意識形态。意識形态對經濟基礎有很大的影響。經濟基礎的決定性作用是通過人們創造曆史的自覺能動的活動來實現的,而意識形态體現為人們創造曆史活動的思想形式或觀念形式,并作為上層建築的因素與其他因素發生交互作用。曆史就是這一切因素交互作用的“總的結果”。恩格斯進而将經濟的、政治的、意識形态的因素作了區分,明确指出政治與意識形态在最終意義上都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相應地,按照各種觀念形式與經濟基礎之間聯系的密切程度,恩格斯給出了一個意識形态序列。在各種思想形式或觀念形式中,政治、法律和經濟基礎的聯系最為緊密,意識形态的其他各種形式往往是以政治、法律為中介來實現與經濟基礎的交互作用。相對而言,哲學和宗教通常以世界觀的面貌出現,以其固有的觀念形式為政治、法律、道德及藝術提供合理性依據,是更遠離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态。

  據此可以看出,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把意識形态作為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範疇,認為意識形态的基本特性要在唯物史觀所揭示的社會結構總體中加以确定。恩格斯則更為明确地把社會理解為一個由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态三個基本客觀領域構成的整體。意識形态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築,在與包括政治法律設施、經濟基礎在内的一切因素的交互作用中發揮着自己的現實功能,從而成為“人類史的一個方面”。意識形态作為解釋曆史的基本概念工具,其内容可以是虛假的,也可以是真實的;其功能可以是保守的,也可以是進步的。這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态概念之後的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從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辯證關系闡述意識形态的能動作用

  恩格斯在給約瑟夫·布洛赫的信中說:“根據唯物史觀,曆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産和再生産。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裡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麼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内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顯而易見,忽視或否認意識形态的相對獨立性及其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不僅會給那些攻擊唯物史觀的人提供口實,而且會使唯物史觀變成一種空洞、抽象、僵化的教條。因此,恩格斯晚年的一系列通信在充分肯定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着重闡述了意識形态的相對獨立性及其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其一,意識形态發展的曆史繼承性。每一種意識形态的形式都以它的先驅者積累和傳承下來的特定的思想資料作為前提,都蘊含着以往時代的社會意識中有價值的因素。這種曆史繼承性,一方面表現為意識形态家在創造思想體系時都要利用和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根據新的實踐經驗對這些觀念材料進行加工,發展新的理論。另一方面,新的意識形态是建立在舊的意識形态基礎之上的,通常還披上舊的意識形态的外衣。正是由于這種曆史繼承性,意識形态及其各種形式才得以形成可以追溯的曆史線索和各自相對獨立的發展态勢。當然,這種曆史繼承性不是全盤照搬,而是通過比較鑒别、審慎選擇、有所取舍、合理揚棄的結果。

  其二,意識形态發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意識形态作為遠離社會的經濟基礎、懸浮于空中的思想領域,對于社會存在或經濟基礎的反映往往是滞後的。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而意識形态一經形成就具有相對穩定性,可以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逐漸衍化為一種傳統和信念的力量,積澱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之中,從而形成由傳統的保守性而導緻的意識形态的滞後性。另一方面,各種思想、意識和觀念作為人們思維對社會存在或經濟基礎的反映,又是自覺的、能動的、積極的或創造性的。正确反映社會曆史發展客觀規律的社會意識可以超越同時代的經驗關系而科學地預見未來。因此,進步的、革命的、階級的意識形态能夠成為未來社會變革的先導。這就是由社會意識的能動性而體現的意識形态相對于經濟基礎發展和變更的先行性。

  其三,意識形态發展的不同步性。從曆史發展的時間維度上看,同一國家在某一時代,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而某些社會意識形式的發展水平可能較低。在另一時代,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而某些社會意識形式的發展水平可能較高。實際上,不僅某種社會意識形式的一定繁盛時期同社會物質基礎的一般發展不成比例,而且在同一時期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之間的發展也不是等量齊觀的。從曆史發展的空間維度來看,不同國家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與某些社會意識形式發展水平的高低也是不成比例、參差不齊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經濟上落後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夠演奏第一提琴。”

  實際上,意識形态的相對獨立性最為突出或最為根本的意義在于指認了意識形态對于經濟基礎所具有的能動的反作用。按照曆史的辯證法,社會曆史的發展表現為在經濟因素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的一切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意識形态作為觀念的上層建築,通過人們創造曆史的自覺活動反過來改變着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社會曆史發展進程中的主體性因素和創造性因素。這就構成了一幅鮮活的社會曆史辯證法圖景,也成為恩格斯晚年對意識形态理論的一個突出貢獻。

  (本文系北京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際影響與世界意義研究”(19LLZD1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段光鵬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衆号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