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孩子的心理教育和問題疏導,今天我想通過一部目前正在熱映的電影來舉例說明,提醒各位家長和老師們,要多注意有心靈創傷的孩子,他們是需要給予更多的照顧和關愛的。
這部電影就是改編自“三千孤兒入内蒙”的《海的盡頭是草原》。關于影片的讨論一直都很激烈,在評論内蒙古草原的美景,贊揚民族大愛,喜愛蒙古族同胞的時候,電影中的小女孩杜思珩,卻引起了我的注意。
這個從南方到大草原的小女孩,其實是一個頗有些争議的角色。首先,她比較任性,剛到草原的時候就十分不安分,雖然薩仁娜額吉半夜讓兒子去找來抗生素為她治好了病,但她依舊不聽話,動不動就到處亂跑。
除了跑,他還會咬人,會反抗,雖然知道大家都是善意的,但她依舊适應不了生活。
其次,因為倔強,她發生了好幾次危險,而這些危險都差點帶走了她的生命。第一次她亂跑遇到了狼群,幸好哥哥那木汗及時趕到救了他;第二次她一個人騎馬跑到了沙塵暴裡,依舊被阿爸追回。
第三次,也是最有争議的一次,是面對養育了她十年的大草原,她卻一心想回上海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問個究竟,結果在路途上不慎掉入流沙,最終害死了自己的哥哥那木汗。
這也是杜思珩最為觀衆意難平的地方。有些觀衆甚至久久無法原諒她。
其實從親子的角度看問題,你就會發現,杜思珩的所作所為都是可以理解的。
作為一個小小的女孩,她父親從事保密工作,就跟消失了一般,遇到自然災害,母親又無法養育她和弟弟,所以隻能将她暫時抛棄在孤兒院。
這個時候孩子其實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這是杜思珩心裡受到的第一層創傷。
更加殘酷的是,上海的媽媽其實在當時給杜思珩撒了個“善意的謊言”,她跟杜思珩說,自己要去給哥哥看病,一定會回來找她的,導緻杜思珩一直對上海的母親抱有一線希望。
其次,是長久被媽媽愛護的杜思珩,在孤兒院根本融入不了其他小朋友,導緻她性格孤僻,脾氣暴躁,隻有跟她在一起的馬正元與她關系最好,其他的小孩子她也不認識,不了解,基本沒什麼朋友。
所以,杜思珩的性格,其實是有缺陷的,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去了草原後, 她一直不服管束,比較自私任性,難以适應了。
其實不論是影片中的杜思珩,還是現實生活中的孩子們,在平時生活以及與其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心理問題。
而《海的盡頭是草原》這部影片,其實也從兒童心裡疏導和教育的角度,給廣大的父母提了個醒。
我們不妨看看,為什麼性格任性的杜思珩,能在草原上生活一輩子,甚至改了名字?
除了哥哥那木汗的死,更多是因為額吉薩仁娜和阿爸伊德爾的愛。
薩仁娜很清楚,像杜思珩這樣心理有問題的小孩子,是需要比正常孩子更多的照顧和關愛的,所以在育嬰院裡,她最關注的,就是小小的杜思珩。
沒人陪她玩兒的時候,薩仁娜就陪她,沒人領養她的時候,薩仁娜領養了她。
對待杜思珩這個“養女”,薩仁娜甚至比對待自己的親兒子那木汗還親,草原上珍貴的奶豆腐隻給兒子小小一塊,反而大塊大塊往杜思珩嘴裡塞。
即便杜思珩吃不慣,将這些都吐了,薩仁娜也沒說什麼,隻是默默地包容了她。
長大後,薩仁娜給杜思珩珍貴的銀質首飾,尤其凸顯薩仁娜對杜思珩大愛的是,當她得知杜思珩私自回上海的時候,不是圍追堵截她,而是告訴那木汗,如果她想回,就讓她回去。
在薩仁娜的影響下,阿爸伊德爾對這個小閨女也充滿了疼愛。
他送給杜思珩珍貴的指南針,在沙塵暴中保護了女兒,并承諾永遠不會抛棄她。
當杜思珩因為去上海,路上陷入流沙導緻那木汗死亡的時候,伊德爾也隻是騎着馬慢慢逼近杜思珩,随即原諒了她。
隻有愛,能讓一個喪子的父親原諒間接導緻兒子死亡的人,這說明伊德爾真正将杜思珩當成了自己的親生閨女。
所以大多數觀衆的觀感,都是愛。
每個人都能體會到那種無邊無際的愛意,每個觀衆也能隔着屏幕真切感受到,一個母親面對心理健康有問題的女兒,是如何疏導,如何教育,如何用愛感化她的。
大草原的額吉用愛治愈了杜思珩心理的創傷,給了她一個家。
而在現實裡,也有很多小朋友因為種種原因在心理有着不為人知的創傷,面對這些孩子,父母們千萬不能急躁,既要轉變教育觀念,也要正确引導,既要加強孩子的心理建設和指導,最重要的,還是要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充滿愛的家庭環境。
在一個充滿愛意的家庭中,一般是很難教育出心理有問題的孩子的。因為愛,是最好的療愈方法。
我們也要感謝《海的盡頭是草原》,能将這種樸素,而又不為大多數父母知道的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反映在電影中。
目前電影還在熱映中,我十分推薦父母帶着孩子一起觀看。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更加真切感受到那種非血緣的愛所帶來的至親感受,也隻有這樣,才能真正發現孩子需要的,并從父母的角度提供給他們。
希望我們的孩子都健健康康的,也希望每個孩子,都有永遠包容,永遠愛自己的父親母親,就像薩仁娜和伊德爾一樣。
而這,正是《海的盡頭是草原》告訴我們的一個側面,我願意将這部電影推薦給每一位家長,每一個孩子,用心體會這部電影,還你一份沉甸甸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