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漢字解密。我是譚飛。
我們一般都将“多”看成是上下兩個夕相疊加而成的。
前期甲骨文中常用“月”中加了一點的字形來表示“夕”。
一般來說夕陽西下,月亮就升起來了,兩者密切相關,所以人們造“夕”這個字時是以“月”為基礎的。因為“夕”與“月”都十分常用,為免混淆,古人于是在“月”裡邊加增一筆以相區分。
後期甲骨文“月”“夕”字形互換,用月中不加點的字形表示“夕”。這種寫法一直沿襲了下來。這也是為什麼小篆裡“月”與“夕”的主要區别就在于多了一斜線。
不過,從甲骨文字形來看,“多”不太像是兩個“夕”疊加而成的,“夕”在甲骨文裡象彎彎的月亮,而多的這兩個部件哪兒像月亮呢?
王國維先生認為組成“多”兩個部件:“多從二肉,會意。”
我們可以看看甲骨文裡“祭”的字形:
甲骨文的“祭”以手持肉,會祭祀之意。不難發現,象肉形的部件寫法與“多”的部件十分相似,應該取象于同一事物。
“多”大概是用肉堆積在一起來表示數量多的意思。古人在祭祀的時候,常把肉堆放一起,這樣就顯得多,以表示祭品豐富、對神靈虔誠。《左傳》裡講晉國借道虞國攻打虢國,宮之奇擔心晉國對虞國不利,虞公說:“吾享祀豐潔,神必據我。”意思是自己祭祀神靈時祭品豐盛清潔,神靈必然會保佑自己。可見,古人為表示虔誠,十分講究祭品的豐盛潔淨。
“多”的金文與甲骨文差别不大,隻是肉形寫得比較圓潤了。因為不同于甲骨文是在質地堅硬的龜甲獸骨上刻字,青銅器是先用泥土制成模型,然後澆注熔化了的銅液,文字往往是先在泥土制成的模型上寫好了的。在泥土上寫,筆畫自然會比較圓潤豐滿美觀了。但筆畫圓潤後肉與夕的寫法就越來越接近了,以緻小篆、隸書、楷書的“多”都被寫成了兩個夕的疊加。
“許多”的“許”是這樣的意思。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裡有兩句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意思是,池水為什麼這麼清澈呢? 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地補充進來。“如許”是如此、像這樣的意思。“許多”就是如此多、這樣多的意思。
“足夠”的“夠”,從字形上就可以明顯發現它跟多有關。
《廣韻·侯韻》說:“夠,多也。”“夠”是“夠”的另一種寫法,從多句gōu聲,“多”是提示意義的。聲符“句”本來周秦漢魏都隻念gōu,是“勾”的本字,本指彎曲,引申指彎曲之物,古人讀書,在斷句的地方打個勾,這就是句讀,“勾”這一寫法是晉代書法中将口寫成了厶而來的。
後來為了分化字義,在“章句”裡念jù,這樣就導緻了同樣是以“句”為聲符的形聲字,苟且、狗熊、枸杞念gǒu,而拘束、馬駒卻念jū。
常用“一夥人”來指多個人,其實“一夥”本來是寫成“一火”或者“一夥”的,“夥”從多果聲,揚雄的《方言》指出齊宋的郊區、楚魏交界的地區,“夥”其實就是“多”的方言說法。
“一夥”就是“一群”的意思,而“一火”則和古時的兵制有關,《新唐書•兵志》說:「十人為火,火有長。」
古代把軍營裡同一口鍋裡煮飯吃的幾個人,也就是搭火做飯的同伴稱為一火,後來,開火做飯的意思逐漸弱化,泛指同伴,于是增加了“人”字旁。漢字簡化時,因為“夥”跟“夥”讀音相同,意義又有一定的相關性,于是“夥”就歸并進“夥”字裡了。
下期預告:少和小隻差一筆,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系嗎?漢字解密,下期解密“少”字,不見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