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猝死的三個征兆有哪些?國慶長假最後一天,網上一條新聞迅速上了熱搜,菊廠高管丁總在跑了28公裡之後,突發疾病去世,享年53歲,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跑步猝死的三個征兆有哪些?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跑步猝死的三個征兆有哪些
國慶長假最後一天,網上一條新聞迅速上了熱搜,菊廠高管丁總在跑了28公裡之後,突發疾病去世,享年53歲。
我想這條新聞之所以能夠上熱搜,是因為菊廠高管、馬拉松、28公裡、猝死、英年早逝、深圳灣等這些詞,都是人們茶餘飯後扯淡時的重要槽點。
今年的6月14日淩晨,曠視的首席科學家孫劍也是在前一天夜跑之後,突發疾病去世了,當時也引發了人們對跑步的質疑。
丁總的新聞出來之後,我并沒有太關注,但是那兩天先後有超過5位朋友,将這條新聞轉發給我,讓我跑步時注意。
我調侃說,你沒看是高管嗎?我這個級别應該死不了。
雖然這麼說,但是我還是非常感謝朋友們的關心。同時,作為一名經常性跑步近十年的跑者,對于跑步猝死這件事情,我也确實覺得有些話想要說一說,這是我覺得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想說的話有很多,但是,似乎又找不到一個總的提綱挈領,想到一條就寫一條吧,不做框架設計了。老毛病了,懶。
一、丁總的去世到底是不是因為跑步?
從菊廠自己發的訃告來看,丁總去世的原因是突發疾病,而疾病的誘因沒有說。
從網上熱搜的新聞标題來看,大多數都把死因與他前一天跑28公裡的事情聯系了起來。
從後來菊廠員工所發的朋友圈信息來看,丁總是10月6日早晨不到6點的時候,帶領員工一起在深圳灣附近跑了28公裡,按照一般速度推算,他們應該在早晨9點前就可以結束跑步了。
而丁總的去世時間是在10月7日的淩晨。從跑步結束到去世至少也在15個小時以上,而在這15個小時所覆蓋的6号的晚上,丁總曾經參加了晚宴,喝了一頓酒,具體喝了多少不清楚。
那麼,丁總的突發疾病的原因到底是因為跑步,還是因為喝酒呢?這個恐怕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了。
我查詢了一些資料,研究者将在運動中或運動後24小時内意外死亡的情況定義為”運動性猝死“,因此,從這個邏輯上講,不能排除與跑步的關系。
訃告中并沒有說明丁總死于什麼疾病,但是據菊廠員工的消息說是死于肺栓塞。
肺栓塞是由于快速的血液循環将血液中的栓塞帶到了肺中,導緻的肺部功能障礙。而喝酒和跑步,都可以導緻血液循環的加速。
當然,既然是高管、精英、名人,總不能說是喝酒喝死的,跑步總還能說得過去,于是跑步就隻能把這個鍋默默地背了。
其實,很多年前我參加馬拉松比賽時,就被跑友及前輩們提醒---長距離跑完步,一定不能過量飲酒。當時不知道原因,但是,我确實是這麼做的。
二、 28公裡到底是不是強度太大了?
新聞出來之後,很多網友都覺得丁總瘋了,五十多歲了,還跑28公裡,簡直自不量力。
有的網友留言說:“五十多歲還跑28公裡?這不是找死嗎?我三十多歲,跑2.8公裡都挺困難的。”
我們這一代人,小學一二年級就就學習過那篇著名的寓言故事,叫“小馬過河”。
人類總是喜歡拿自己的認知去判斷别人的行為和感受。跑步強度就是因人而異的。
我剛剛開始跑步的時候,也經常早晨起來隻跑個3公裡,後來變成最少跑5公裡。
而現在,早晨起來跑步時,如果不跑個10公裡,我覺得對不起我自己換衣服、換鞋、出門、跑完拉伸、洗澡這一套流程,身體也無法完全激活,根本感受不到跑步的樂趣。
作為一個馬拉松業餘跑者,我認為對于丁總這樣經常跑步的人來說,隻要不是5分以内的配速,或者是長時間保持160以上的心率,那麼,28公裡的低速慢跑就是一個強度稍微大一些的晨練而已,并沒有過度。
三、跑步真的對身體健康有害嗎?
這個問題,要看我們從哪個角度去看。
因為運動與傷害總是相伴相随的,看看那些為國家赢得了榮譽,蜚聲全球的專業運動員們,就可見一斑。
那些運動員大都在職業生涯中就已經是滿身傷病,很多人也是在職業生涯晚期因為傷病而退役。
我們上中學時的偶像運動員之一,就冰雪運動員葉喬波,葉喬波為中國實現了冬奧運會獎牌零的突破,最終摘除了半月闆,坐在了輪椅上。
運動會不會導緻受傷和傷害,是與運動的方法,以及運動的強度有關系的。
作為大衆跑者,在跑步的時候,隻要注意方法和強度,我認為是可以避免受傷的。
很多人說跑步傷膝蓋,甚至說跑步會讓人患上關節炎。
其實則不然,網上早就有相關磚家給出來了數據。據相關數據顯示,出于健身目的的跑步者,關節炎發生率僅為3.5%,遠遠低于我國正常關節炎發病率13.5%。所以,我覺得隻要跑步不過量,并且注意防護,适當的跑步肯定是對關節的健康更有利的。
也還有人說,跑步會導緻猝死,每年馬拉松都人暈倒或猝死,你們為什麼還要去跑馬拉松呢?馬拉松有什麼意義呢?
那麼,中國每年因為各種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有6萬多人,最多時一年超過死亡超過10萬人。那麼我們就不開車了嗎?我們就不去修建高速公路了嗎?
顯然不是,汽車和高速公路都是我們社會發展到一定高度的象征,它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便捷,我們不能因噎廢食。
跑步是有可能猝死,但是,大衆體育運動的普及和推廣,讓更多的人動起來,能夠提升民衆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程度,這對于中國人的健康顯然是利大于弊的。
另外,我查詢到了《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1》中的相關信息。
中國現有心腦血管病患者約3.3億,其中中國人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是死于心腦血管疾病。
中國2021年死亡人數為1014萬人,按照這個估計每年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有大約400萬人,這400萬人中,有多少是直接或間接由跑步或馬拉松導緻的呢?我猜想應該很少。
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脂血症等。而肥胖的人是三高的主要人群,現在中國超過18歲的成年人中,每三個人中就有1人為腹型肥胖,這就為心血管患病蓄積了大量的"後備軍"。
這份報告中, 有這樣的描述,“身體活動與高血壓的發病負相關,即活動量越小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越高,而中、高強度身體活動降低CVD風險。”
顯然,跑步是普通民衆鍛煉身體,減輕體重,避免成為肥胖患者,遠離三高和心腦血管疾病的捷徑。
如果說跑步不當可能會有猝死的風險,那麼我覺得不跑步,更容易靠近猝死。
我們之所以覺得跑步者更容易猝死,這顯然就是所謂的“幸存者偏差”,我們隻看到了新聞報道的少數案例,從而對跑步産生了偏見。
四、用正确的方法去跑步。
關于如何跑步才是正确的方法,網上有很多的說法。
在說正确的方法之前,我先說一下這麼多年跑步的心路曆程,也許能夠代表很多跑友的心聲。
我比較經常性的跑步,是2014年春天在北京工作的時候開始的。當時隻是随便跑,每次出去跑半小時左右,從來沒有在意過距離和速度,更沒有注意過方法,跑出汗就回來了。
到了2015年,我開始比較頻繁地使用運動APP,将運動的距離和軌迹記錄下來,但是每次跑步一般都不超過5公裡,每年幾百公裡。
2017年的6月,我第一次單次跑步距離超過了10公裡,并且開始關注配速了。5公裡和10公裡的PB分别刷新到了50分鐘和25分鐘左右。
2017年11月,我和朋友一起參加了第一次比賽,在蘇州石湖舉辦的15公裡路跑,從此踏上了參加馬拉松的道路。開始追求配速和跑量。
2018年我大約參加了有5次半程馬拉松,每次半馬都刷新了上次的PB,半程馬拉松的最好成績到了1小時35分以内,并且在2018年的國慶節,我自己完成了一次全程馬拉松,雖然連獎牌都沒有。
2019年是我參加比賽最多的一年,總共參加了近10場比賽,其中全程馬拉松有兩次。這一年也将3公裡到全程馬拉松的PB全部刷新了一遍。
2020年我繼續在追求配速的路上狂奔,2020年11月,在杭州馬拉松上,我将全程馬拉松的的PB刷新到了3小時24分多。
到了2021年,我開始研究什麼叫健康跑,不再追求配速了。速度也慢了下來,每次跑步,我都盯着所佩戴的手表的心率數,平均心率都保持在140左右。
我覺得我的這個經曆,可能是大多數馬拉松愛好者的心路曆程,初始的時候都追求配速、跑量、刷PB,不斷地想要突破自我。當跑了幾年之後,就會意識到,健康才是第一位的,能夠健康、安全、長久地跑下去,對于大衆跑者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我曾經和跑友開玩笑說,再怎麼練,也不可能跑到前幾名,那麼隻要在關門時間前跑到終點,拿到完賽獎牌都是一樣的,快那麼一點點有什麼用呢?
最終,我們學會與自己、與這個世界和解了。
下面我再簡單介紹一下正确的跑步方法,如果有興趣的人,我們可以再詳細交流。
正确方法的要點:
小:小步幅。小步幅可以防止膝蓋受傷;
低:低心率。有各種算法,一般說法就是心率保持在最高心率的60%~70%,而最高心率是220-年齡。不過,我覺得有個簡單的方法,就是跑步的時候,正好來電話了,你可以一邊跑步,一邊接電話,隻是稍微有些微微喘氣,不影響溝通,這就說明心率是合适的;
高:高步頻。據磚家說,跑步的黃金步頻是180次/分;合适的步頻可以杜絕掉不正确的跑步姿勢;
正下方:每一次落腳點都在自己身體重心的正下方。做到這一點,也就不用糾結到底是前腳掌先着地,還是後腳掌先着地了;
隔一天:不需要每天都跑,隔一天或兩天跑一次最好,讓身體休息的機會,也避免産生厭跑情緒;
别堅持:如果身體狀态不太好,一定不要堅持去跑步,那樣可能會對身體帶來傷害。這方面我有親身體會。有的時候我前一天晚上沒有睡好,早晨去跑步,不到兩公裡,心率就會飙升到170多,手表也會提醒身體狀态欠佳,這時候我就會停下來走走。而如果休息好,同樣的速度,我的心率可能就隻有130多。據說基普喬格每天的睡眠都保證在10個小時以上。而我們這些互聯網的打工人們, 天天在工作上已經卷成那樣了,根本不可能保證10小時以上的睡眠,每天工作10個小時倒是常态。
五、跑步跟自律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打開抖音、小紅書,可以看到很多美女、帥哥,以跑步為主要内容的賬号有很多。
這些賬号裡面的視頻,一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
女跑者長得好看,散着頭發,上身穿着緊身衣,下身穿着運動超短裙,跑起來波濤洶湧、上下翻飛。
男跑者長得帥,身材好,跑步姿勢帥,配速高,節奏感極好。
跑步時間通常都是早晨的四五點鐘,或者晚上九十點鐘,然後他們面對着移動的鏡頭,微笑着向前跑,非常積極向上。
再配上一段煽情的文案:
“一個人的晨跑,一定要優秀,一定要自律。”(在他們眼裡攝影師不是人)
“努力是一種态度,與年齡無關,做最好的自己”
“最高級的自律就是享受孤獨”
“運動就是一場高級的獨處,在跑中實現與自我的對話”
“隻有自律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總之,在社交媒體上,跑步現在已經被打造成了一種健康、時尚的運動了,而跑步的人也都将自我塑造成了自律、優秀的高大上形象。
我偶爾也會發跑步内容的朋友圈,也有朋友浮誇地說我很自律, 我每次都想怼回去,又怕朋友說我矯情,所以最近一年也不怎麼發了。
我想再重申一下我對于跑步的認知和态度。我認為跑步和自律、優秀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跑步就隻是人們的一項業餘愛好,有人喜歡,就有人不喜歡,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跑步完全不是現在網上宣揚的那樣高大上的運動。
我早晨去跑步了,完全不影響我在上班的時候去摸魚,也不影響我在工作遇到困難時妥協了,更不影響我晚上和朋友一起去紙醉金迷、燈紅酒綠地腐敗了。
跑道上的優秀,一點都不影響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上的猥瑣和頹廢,以及道德上的低下和惡劣。
如果跑步是一種自律,不跑步就不自律,那麼那些體育學院的學生不都是自律的優秀代表了嗎?
那些搞科研、搞開發的科研人員,那些沒有時間運動的創業者們,他們難道就不自律了嗎?他們難道就不優秀了嗎?
張海迪、史鐵生、杜富國這些做出了卓越成就的人,他們難道就不自律和優秀了嗎?
很多職場精英,如丁總這樣的人,熱愛跑步,主要是想要獲得一種對自己的身體和命運的掌控感,讓自己覺得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中。
很多大學的MBA班級把學員拉到沙漠去拉練也是同樣的道理,想獲得同樣的效果,他們想讓學員獲得商場上的成功的同時,也要擁有身體和心理上的強大和自信。
但是,我覺得無論我們要搞什麼樣的精神升華和世界觀打造,都要尊重客觀規律,對生命要有敬畏之心,要突破,也不要蠻幹,所謂的“知進退,存敬畏”。
其實,如果跑步不能夠給我們帶來樂趣,單純地靠自律、毅力去堅持,我們是很難堅持得下去的。很多人跑了幾次就放棄了,就是因為他沒有發現其中的樂趣。
今年年初的時候,北京的早晨氣溫零下10度左右,我也經常去跑步。之所以去,我并不是為了要減肥,也不是為了要顯示我的毅力強大,也不是因為早晨蜷縮在溫暖的被窩裡面不舒服,而僅僅隻是跑步的時候過程中會給我帶來更大 的快樂,跑完之後身體産生的内啡肽,會讓我覺得很爽,僅此而已。
跑步的快樂主要就來自于跑步的過程,它不需要有什麼目的,也不需要堅持和毅力。
就寫到這兒了,居家隔離快結束了,我去跑個10公裡壓壓驚。也祝你也能早些愛上跑步,并且收獲健康和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