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是指魏末晉初的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活動區域在當時的山陽縣 。他們當時經常在一起聚會,所以當時人就稱作竹林七賢之遊。他們在藝術上、文學上都各有所長,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衆在竹林喝酒,縱歌。
嵇康以琴藝著稱于當世。阮籍除了會彈琴之外,還善于長嘯。這個“嘯”是古代的一種類似于聲樂藝術的東西,不同于呼喊,也不同于歌唱,它是嘬着嘴用氣吹出一段聲音,像是一段歌聲,但比歌聲自然,直接由心而發。所以也有人說這個“嘯”類似于今天的吹口哨。
阮籍比較好酒,而且一喝必醉。《世說新語》說他喝醉酒之後就會縱興長嘯,而且“韻響嘹亮”,聲音很響亮。所以竹林七賢之中,嵇康、阮籍二人被稱為“嵇琴阮嘯”。嵇康以琴藝見長,阮籍善于嘯。
另外幾位當中,阮鹹也精通音律,但文學上沒有留下什麼很突出的作品;劉伶也好飲酒,傳世作品有《酒德頌》;向秀寫有《思舊賦》。但其他幾位留下的傳世作品都不是很多。在竹林七賢之中成就最高、成果最豐富的還是屬于嵇康和阮籍兩位。
竹林七賢的名聲在當時為什麼那麼高?
他們之所以在當時就有那麼高的聲望,是與當時司馬氏專權有關,而他們又以很獨特的方式去嘲弄這個社會,去反抗。當時的整個士大夫階層,對環境都感到壓抑和不滿,所以當這幾個人表現很突出時,大家就在旁邊給他鼓掌,就使得這竹林七賢在世人當中非常受到推崇,這也提高了他們的聲望。
他們七個人在行為上表現得都很灑脫豪放,甚至于有些放縱不羁:生活上不拘禮法;觀點上是講究清靜無為、崇尚老莊;他們經常聚集在竹林當中飲酒縱歌,這是比較特立獨行的。
具體的觀點,各個人有不同的傾向。像嵇康、阮籍、劉伶、阮鹹,是主張老莊之學,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向秀是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嵇康主張的所謂越名教是什麼意思呢?他是鄙視禮法,其實是假借老莊的無為的哲學思想,暗地和當時的血腥統治抗争,用作品揭露和諷刺司馬朝廷的虛僞。
他們幾個人經常在一起聚會,就會表演一些看似荒誕不經的行為藝術,采用比興、象征、神話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在那樣一個壓抑的環境下就得到了士大夫階層的追捧,反而成為一種風度。所以“風度”一詞就是從魏晉時期開始的,叫作魏晉風度。
竹林七賢由于凝聚了很高的社會聲望,不合作态度最終還是不被司馬氏氏所容忍。嵇康、阮籍、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鹹入晉曾為散騎侍郎,但不為司馬炎所重。山濤起先"隐身自晦",但40歲後出仕,投靠司馬師,曆任尚書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為司馬氏政權的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晉後長期為侍中、吏部尚書、司徒等,曆仕晉武帝、晉惠帝兩朝,在八王之亂中,仍優遊暇豫,不失其位,但在當時年代不失為明哲保身的無奈之舉。
竹林七賢最終是各散東西,是一個悲劇的結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