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我們大多數人初次見面,總要先問一句:您貴姓?由此可見,姓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伴随着我們人生始終的。
關中自古帝王都,陝西的姓氏就特别多,有常見姓,有罕見姓,有大姓,有小姓,無論何樣,它們都是千年來陝西文化交流、曆史更叠的真實寫照。那麼,究竟陝西“幾大家族”都有誰呢?
陝西百家姓出爐,“王”姓居首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上一萬,無邊無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人們常說“百家姓”,其實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姓氏達到5600多個,姓氏不僅是表征個人及其家族的标志,更蘊藏和承載着家族起源、家族文化的悠遠信息。
而一提到文化、悠遠等字眼,陝西自然當仁不讓。作為中華民族及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自然也是擁有諸多姓氏。
陝西“百家姓”梳理,數據@陝西統計
4月21日,陝西省統計局發布的陝西“百家姓”最新排名,排名前十“大姓”人口占全省近半數:排名前十的“大姓”約有1835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46.42%。
由高到低依次為:“王”、“張”、“李”、“劉”、“楊”、“陳”、“趙”、“高”、“馬”、“郭”。排名第一的陝西“大姓”是“王”姓,約有372萬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9.41%。
陝西“十大姓”分布地區,數據@陝西統計
此外,還公布了全省重名重姓前十:“李娜”、 “王靜”、“王偉”、“張濤”、“王濤”、“張偉”、“張靜”、“李靜”、“王娟”、“王磊”,共有12.07萬人。
陝西重名重姓前十姓名,數據@陝西統計
這個排名出來,大家也并不感到奇怪,畢竟這幾個姓氏也是全國的大姓,而重名重姓前十也是“朗朗上口”的存在,但即使如此,還是不禁想問:這幾個大姓,是如何在陝西繁衍這麼多人的,為什麼這幾個名字有如此多人取?
不同背景下的姓氏變遷
在談上述姓氏之前,首先要給大家普及一個姓:姬姓。
這個姓雖然現在是小姓,但卻是實打實的“萬姓之祖”,姬姓的“創始人”是人文初祖黃帝,黃帝因在姬水居住,就以姬為姓,所以黃帝又稱姬軒轅,據《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
陝西各市區“十大姓”,數據@陝西統計
不僅如此,姬姓還是周朝的國姓,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都是姓姬,姬姓經西周、東周數百年的發展,單姬姓諸侯國就有53個,真可謂是姬姓遍布滿天下了。
而作為黃帝陵寝之地,周朝京畿之地,陝西當年姓姬的人肯定相當多。
後來随着曆史演變,姬姓後人開始紛紛改姓,有的以國号為姓,有的以名為姓,有的以地名為姓等等,其他姓氏就這樣衍生出來了。
陝西“百家姓” 統計,數據@陝西統計
比如這次排名第一的王姓,在諸多姓氏起源中,就有3個與陝西有關:畢公高(封地在鹹陽興平一帶)的後裔,被封于蘭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後,故稱其族為“王家”;還有周平王後裔姬赤,子孫以其曾為王者而改姓王;西周桓公姬揭後裔,由于居住在王城改姓王,後來稱為王城王氏。
除了曆史上的傳承,在西安鄠邑區,還有一座建于明代末年的王氏宗祠,還是陝西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還有李姓,一個分支就源出嬴姓,其先祖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為理氏,後為李氏。還有一個分支還是姬姓商朝時期,有周的同姓後裔,名巴人,公元306年,巴人在四川建立大成國,史稱成漢,這是李姓在中國所建的第一個王朝。
像是張姓、楊姓,一個來自黃帝之孫張揮,一個來自周武王孫楊侯。可以這麼說,有姬姓“在此坐鎮”,這幾個大姓在陝西的人數就少不了。
當然,中華文明五千年,風雲變幻也是常見,僅憑單線傳承是無法支撐如今這麼多“子孫後代”的,這就要講到陝西尤其是西安在曆史上獨特的政治地位。
朝代更替,人口遷徙,大量原本不是這些姓的人們,或因避難,或因融入,或因聯姻,姓氏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交彙,再加上陝西地處西北,少數民族居多,各民族之間又進行了大融合。
2021年全國新生兒十大名字
姓說完了,下來該名了。
每個時代都有獨一無二的曆史背景,而不同的時代背景又造就了不同的時代潮流。從“娜”、“靜”、“偉”這些字眼就能看出,叫此名字的人們大多出生在80年代,那時候是改革開放時期,人們正在重新投身到正常的工作和學習生活中去,囿于當時國民平均文化程度,“單名風”也随之盛行,起名來源就是根據對男性、女性的樸素希望:男人要強,女人要美。不過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當時人們一心追求“簡單”、“甯靜”、"健康向上"的生活心态。
鮑勃·迪倫曾說過:“有人生來名字就不對,但你可以叫你自己喜歡的名字,這是一塊自由之地。”所以,就算自己名字重名的多,但是其中包含着的那份“你要成為誰”的希冀,卻是獨一無二的。
不過,重名情況并不是80後特色,90後甚至00後也有大量重名重姓:梓、涵、宇、沐、浩、軒,或者是不常見的生僻字,要麼來源于言情劇,要麼害怕重名故意為之,雖然現在國民教育水平已大幅提高,個性化越來越強,但重名重姓情況仍然能見到——某幼兒園開學,20人班裡5個重名,分别叫“紫萱”、“紫軒”、“子萱”、“梓萱”還有“籽萱”。
獨一無二的身份印記
無論你是上述的“大姓”還是不常見的“小姓”,姓氏,都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須臾不可離開的生活要素。
中華民族尤其是漢民族的姓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它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曆史過程來看,則是構成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内容,已經深入到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尤其是漂泊在外的三秦兒女,都對“家”、對“根”有一種深深的渴望。
就像上述說到的重名一樣,如果以每個省高頻姓名為主題,畫一個坐标軸,你會發現,它們代表着某些詞彙、某種意向的表達。
比如,江蘇人比較喜歡用“英”;北京人喜歡用 “榮”;上海人比較喜歡用“寶”“妹”;遼甯人喜歡用 “樹”“鳳”“珍”;陝西人喜歡用“強”“軍”;四川人則喜歡用“青”“瓊”“德”“成”;廣東人喜歡用“雅”;福建人喜歡用“志”“美”“水”。
雖然都是簡單詞彙,但一讀起來,還是能感受到來自每個地方不同的自然面貌和風土人情。
當然,這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生活越來越多元的今天,姓名逐漸跟個人喜好直接挂鈎,想叫什麼叫什麼。曾有研究發現,人們對自己名字的喜愛程度與自尊程度成正比,發現人們對自己名字的喜好程度,與整體的自尊程度、幸福感正相關。也就是自己名字自己越喜歡的人,自尊越高、幸福感越高。
古人雲: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取名”,意思是出生以來,好名字是人的第一件美好事情。但同時,站在整個人生旅程上看,隻要人生無憾,認真生活,無論姓什麼叫什麼,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名字都能在人世間留下美好的印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