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島漂流記》
内容分為二十個章節,前有高夢旦序言一頁兩面 勘誤一頁,沈祖芬(跛少年)譯 ,大清光緒二十八年出版。茅盾在《世界名著雜談》一書中說,18世紀英國作家笛福的長篇小說《魯濱遜漂流記》最早有林纾的文言譯本(商務版),其實,先于清末大翻譯家林纾《魯濱遜漂流記》譯本(1905年)問世前三年(1902年),這部世界名著就被介紹到中國來,中譯書名叫《絕島漂流記》。
譯者沈祖芬,杭州人,是個殘疾青年,故卷首署“錢唐跛少年筆譯”。據知,他三歲染足疾,行走不便,長大益甚,但他意志頑強,不以病廢學,日夜自習攻讀英文,二十二歲,已譯著多種。《絕島漂流記》譯成于1898年,經師長的潤飾與資助,1902年始得以刊布,杭州惠蘭學堂印刷,上海開明書店發行。定價洋二角。版權頁上署“著書者 英國 狄福;翻譯者 錢唐 沈祖芬”。書名為讴篴題。
跛少年自小喜愛這部小說,并暗中立志要将它翻譯介紹給中國同胞。他希望借小說冒險進取之志氣“以藥我國人”,他在《譯者志》中說:“英人狄福(後通譯為笛福筆者注),小說名家也,因事系獄,抑郁無聊,爰作,是以述其不遇之志,原名勞卞生克羅沙,在西書中久已脍炙人口,莫不家置一編,法人盧騷謂教科書中能實施教育者,首推是書,日人譯以和文,名絕島漂流記,茲用其名,乃就英文譯出,用以激勵少年。”笛福寫作《魯濱遜漂流記》,原是為了歌頌資本主義原始時期個人冒險進取精神,贊美個人的智慧與毅力,明顯有美化殖民者反動思想的一面,但在19世紀末,中國偉大的反封建民主革命鬥争勃興時,西學為用,譯介傳播這本書,多少能起到“激勵少年”,喚起民衆覺醒的積極作用。
譯者的翻譯,代表了那一時期的翻譯風格,全書以文言文翻譯。為使讀者有興味地閱讀,譯本并未全按原著的章節安排,打破、調整了原書的結構形式,共分二十章。為了營造章回小說“且聽下回分解”的效果,譯者對整體情節往往分支為兩章進行譯述。譯者用英文直接譯出,書名選擇了日譯本書名《絕島漂流記》。沈祖芬的這個譯本,由于其文言文的限定以及翻譯主張的局限,加之該書發行量有限,很快被其他譯本所取代。百年來不同年代、不同時期,《魯賓遜漂流記》譯本叠出。但沈祖芬的《絕島漂流記》是該書的第一部中文譯本,作為英國文學最早的漢譯本之一,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和中國文學翻譯史上功不可沒。
跛少年沈祖芬翻譯此書的認真不息精神尤為可嘉,值得後人學習稱贊。近代知名學士高鳳謙(夢旦)(1870~1936)在序文中稱贊譯者“不怕呻楚,勤事此書,以覺吾四萬萬之衆”。他感慨地說,一個病廢者尚且能“不自暇逸,以無負于其群”,那“四體皆備,俨然為完人者所以自處又當何如也?”他說自己有愧于譯者,當然這是一種自謙之辭。
高夢旦亦是著名的出版家,早期商務印書館的元老,曾任國文部部長、編譯所所長等職,貢獻殊多,平日不喜撰述,所著僅《十三個月曆法》《泰西格言集》兩書。高氏為《絕島漂流記》所作序文,極具有文獻價值。
魯濱遜漂流記(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小說作品)
《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一部長篇曆險小說作品,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的開山之作,航海探險小說的先驅。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魯濱遜·克魯索(Robinson Crusoe)出生于一個中産階級家庭,一生志在遨遊四海。一次在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風暴.隻身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段與世隔絕的生活。他憑着強韌的意志與不懈的努力,在荒島上頑強地生存下來,經過28年2個月零19天後得以返回故鄉。這部小說是笛福受當時一個真實故事的啟發而創作的。1704年9月,一名叫亞曆山大·塞爾柯克的蘇格蘭水手與船長發生争吵,被船長遺棄在大西洋中,在荒島上生活4年4個月之後,被伍茲·羅傑斯船長所救。笛福便以塞爾柯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自己多年來的海上經曆和體驗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進行文學加工,使“魯賓遜”不僅成為當時中小資産階級心目中的英雄人物,而且成為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産者。
20世紀《魯濱遜漂流記》的中譯本問題1902年 開明書店 笛福著《絕島漂流記》,沈祖芬(跛少年)譯。
1905年 商務印書館 笛福著《魯濱遜漂流記》,林纾、曾宗鞏譯。
從這時至20世紀40年代末,先後有李嫘、高希聖、彭兆良、顧均正、唐錫光、楊錦森、張保庠、徐霞村、範泉等做了節譯和縮寫的工作,并先後被編入《說部叢書》、《林譯小說叢書》、《小本小說本》、《學生文學叢書》、《萬有文庫》、《小學生文庫》、《初中學生文庫》、《新中學文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