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南,粿類是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小吃,尤其到了逢年過節以及需要祭拜的時候,餐桌和供桌上從來離不開粿品。粿,見字生義,米食也。南方不産麥子,隻能用大米來做粿品。這就是“粿”的由來。
做粿是閩南女人的特長,古早時,和針工一樣都是自小必修的手藝。曾經,閩南家家戶戶的主婦都會做粿,如果哪家的女兒粿做得不好,就會被笑話“歹查某做無粿”(不夠好的女人做不好粿)。小小粿品的背後有早期閩南民間的價值取向。
形形色色的閩南粿品中,以海蛎、豬肉和蔥頭為主料的鹹粿又是最有代表性的。
如今要找到一個會做正宗閩南鹹粿的人可能不太容易。我們在龍海的一個村落裡找到了一位傳統美食的堅守者。本期老手藝,我們來到龍海市角美鎮田裡村,走進巧婦黃亞娜的家裡,和她一起做鹹粿。
文/楊秀晖 攝影/謝培育
來源:廈門晚報
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