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扁鵲弟兄三人均為一時名醫,尤以扁鵲最負盛譽。某日扁鵲為魏王針灸,魏王問扁鵲:“你們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醫術最高明?”扁鵲答道;長兄最高,我最差。”魏王詫異。扁鵲道;”我長兄治病于病發之前,一般人不知他是人鏟除病源、防患于未然、所以他醫術雖高,名氣卻不易傳開;而我是治護在發作和嚴重之後,人們能看到我為患者把脈開方、敷藥刺穴、割肉療傷,我也确實讓不少病人化險為夷,大家就以為我的醫術比長兄高明。”
由此可見,扁鵲認為能夠及早消除疾病的隐患,使身體免受疾病的侵害,才得上是醫術高明。這種思想也就是中醫所倡導的“治未病”。
在《黃帝内經》的最後有一句:“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如果“病已成而後藥之,亂以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疾病已經産生才去用藥治療,就像是口渴了才去掘井,戰鬥已經開始了才去鑄造武器一樣,不是太晚了嗎?遺憾的是,現在大多數醫生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做“渴而穿井,鬥而鑄錐”這樣的事。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醫理論的精髓,就是在疾病發生以前就做好預防,不讓疾病有傷害身體的機會。比如中醫說冬季應該收藏體内的陽氣,在養生方面應該注意保暖,早卧晚起,好好休息,這就是教人們如何保養身體、預防疾病。如果你在冬天還總是熬夜、吃寒涼的東西,就養不住陽氣,那麼第二年春天甚至是更晚的時間,你的身體就很可能出問題,這就是沒有遵循“治未病”的原則的結果。
其實,我們現在經常說的“防患于未然”與中醫“治未病”的思想是一緻的,不管是治理國家還是保持健康,亡羊補牢都不是最理想的狀态,隻有把所有的危險都想在前面,制定好預防措施,才會萬無一失。中醫治病的思想可以應用到國家的治理上,這同樣也是“上醫治國”的體現。
中醫“治未病”還體現在一個方面,就是在疾病的潛伏期及時發現,及時治,使人體恢複真正的健康。相對而言,如今的醫療水平卻隻停留在應付“已”的人群。
可以用這樣的比喻來說明“治未病”和“治已病”的區别:治未就像是洪水暴發之前築堤壩,采取應對洩洪的各項防護措施;而治已病就像在泛濫以後再去堵窟窿一樣,按下葫蘆浮起瓢,根本沒有更多精力談預防。很就是由于不注意預防,結果導緻疾病纏身,疲于奔命,因此,我們隻有防微,防患于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才會充滿自信與快樂。這也是中醫治未病的最大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