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在字典的意思?通常說的病字旁“疒”讀nè(甲骨文見下圖左),是人躺在病床上的形态,隻是因為文字的規整而豎起來而已,人旁的兩點生病流的汗“疾”(甲骨文見下圖右),像一支箭(矢)射中了人的腋下,後來在使用過程中,“人”就變成了“疒”,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疾在字典的意思?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疾在字典的意思
通常說的病字旁“疒”讀nè(甲骨文見下圖左),是人躺在病床上的形态,隻是因為文字的規整而豎起來而已,人旁的兩點生病流的汗。“疾”(甲骨文見下圖右),像一支箭(矢)射中了人的腋下,後來在使用過程中,“人”就變成了“疒”。
古代漢語中,“疾”“病”兩個詞程度的深淺不同:“疾”指的是普通的小病,“病”指的是大病,一般是不治之症。扁鵲初見蔡桓公,說:“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這是小病。但“病入膏肓”,則是大病。二者同時出現的時候有嚴格的區分,《周禮》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這個“疾病”指的是小病和大病。二者在引申義上也有所不同,梁惠王說自己“寡人有疾,寡人好色”。這個“疾”就是小毛病。而揠苗助長的那個人,回家後說“今日病矣”,這句話的意思是“今天累死了”,而不是今天累病了。
大約戰國末期到漢代時,“病”的詞義範圍就吞并了“疾”,《禮記-檀弓》引用先秦時期曾子的話“喪有疾,食肉飲酒”(居喪時生病可以吃肉喝酒),但這句話到了漢代的《白虎通》中,變成了“喪有病,得飲酒食肉”。《禮記》用“疾”,《白虎通》處用“病”,說明漢代“病”的含義正在等同于“疾”,變輕了。
漢代以後常用“無病”“去病”“去疾”“棄疾”“病已”(病好了)這一類的詞當名字,表達了一種質樸的願望,同時說明“疾”“病”幾乎同義了。現代漢語中,“疾”“病”已經完全同義了,甚至“病”這個詞吞并了“疾”,“疾”不再單用。現在罵街說“你有病啊”,要在古代人們應該說:“有疾哉,君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