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後,斷斷續續閱讀過300多本書,但能夠記住和運用的寥寥無幾,以前我總覺得,就像别人說的,你所讀過的書,都會隐藏在你的氣質中。可更多時候,我隻是享受閱讀的過程。
今年在制定閱讀計劃之前,我先分析了自己的需求,要涉獵的領域,以及具體的方法。踐行兩個月,閱讀、筆記、輸出,如今才覺得是真正的讀書。有效的閱讀,加上反複的運用,才能變成自己的思維,才是真正的,融入在你的氣質之中。
記錄下這兩個月的閱讀時光,我的五點閱讀收獲
◆轉變學習态度:被動➜主動
以前,我讀書是從頭讀到尾,一字不落。而且是被動接受知識,作者說什麼,我就信什麼,然後一股兒地吸收,導緻很多問題并沒有挖到本質,隻能停留在學習的表面。
而現在,我變得更主動,對于書中的觀點/結論,我會追問“為什麼”。不理解的詞彙,我會随時記錄下來。不明白的觀點和方法,如果書中能找到答案,那自然最好,反之,我就會去尋找專業書籍,借此延伸知識的邊界。
◆分析問題更嚴謹
以前,我分析問題的流程是:先羅列出問題,然後填相應的對策,最後挑選出難度最低的去執行。
而現在,我分析問題的流程是:先羅列出問題,進一步剖析問題去思考,然後搜索相應的規律或定理等,根據搜索的大概結論,思考出對策,最後根據難度和效果,進行有序的執行。
Ps. 參考成甲《好好思考》
◆重點記憶核心理論
查理·芒格曾說過:學習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識,而是尋找更好的決策依據。即經過廣泛驗證的原理和規律,叫做「思維模型」。
以前看書,我并沒有這層思考。隻是一味地悶頭看書,斷斷續續地讀了忘,忘了讀,結果是,看了很多書,但對自己沒啥影響,然後就放棄了。
現在讀書時,我開始刻意實踐,在閱讀的過程中,收集作者的思維模型。結果發現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我隻要重點把握核心理論就好。反複的去挖掘和記憶,内化為自己的思維結構。
◆努力踐行“知行合一”
我們常說,紙上得來終覺淺。要想真正體會到開卷有益,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說,運用書中的知識來改造自己。
比如,看完《習慣的力量》一書後,我運用書中原理,讓自己改掉了久坐、休息時愛玩手機的壞習慣。讀完《金字塔原理》之後,我會在思考問題或者做某項工作時,先進行系統化的框架搭建,不斷練習自己的邏輯性。
◆逐漸擁有成長型思維
以前的我,更偏固定型思維,雖然身處互聯網領域,但是缺乏創新思維,喜歡按照既有經驗去做事。
而現在,成長型思維會占上風,我會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客觀地看待挫折、不順等,不斷去擁抱變化(引自《終身成長》)。
改變的原因有2個:看了一些與思維方式相關的書,懂得了深層次的道理;看了一些人物傳記,提升了我對困難的承受力。
喬布斯曾被一手提拔的CEO驅逐出蘋果公司,而後經曆了10年左右的低谷期。後來,他以臨時CEO的身份重回處于困境的蘋果,相繼推出iMac、iPod、iPhone、iPad等創新性産品,幫蘋果扭虧為盈,市值超過微軟。
以上就是我最近閱讀的感悟。很多人堅持不下來閱讀,是因為沒有掌握有效的讀書方法,就和我以前一樣,讀完就忘,所以覺得沒有作用。另一個原因,是太急于求成,想今天剛播下種子,明天就能收獲果實,而這隻是停留在術的方面。
其實閱讀,更高層次應該修的是“道”,讓閱讀激發我們自己更多的思考,事實上,思考本身的作用不大,真正起作用的是,比别人更有高度的思考,或者是,比别人更有深度的思考。
最後是我現在閱讀時,一直提醒自己的一句話:讓書籍為我所用,而不是被書牽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