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56朵花。各個民族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繁衍、勞作,但他們的文化習俗卻散發着不一樣的色彩,形成了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一起來看看各民族的國家級非遺有哪些。
1、白族紮染
白族紮染技藝是國家級非遺,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就有染織之法,經過長長的曆史變遷,紮染已成為頗具白族民族風情的手工印染藝術。
大理白族地區的紮染原料為純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紮染的染料為蒼山上生長的廖藍、闆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紮染出來的多是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或蒼山彩雲、或洱海浪花,優美大氣、妙趣天成。
而且現在紮染與很多産品搞跨界融合,比如紮染與包,紮染與靠枕,紮染與鞋等等,藍天白雲的樣子十分好看。
人們會在新年準備各種美食,青稞餅、酸奶、糌粑、卡塞、酥油茶、松茸、石鍋雞等等,充滿了異域風情。民俗活動也多姿多彩,驅鬼、拜年、歌唱、舞蹈、祭祀…神秘又滿含歡趣。
3、苗銀
苗銀鍛造技藝是一項非遺,更是屬于苗族人的藝術瑰寶。苗族最早的銀飾萌芽于巫術圖騰活動之中。苗家笃信銀器能驅邪逐崇、防陰氣戕害。他們創造了各式各樣圖案、款式的銀飾造型,散發出濃郁的鄉土民間氣息,既表現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時也顯示了一個大民族的輝煌與氣勢。
制作時先将熔煉過的白銀制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刻、镂等工藝制成精美紋樣,然後通過焊接或編織成各類銀飾。,民族風韻濃厚。苗族下過火海的銀飾,經千錘百煉鑿出精美的樣子,是苗族姑娘們人手一件的寶貝。
4、維吾爾族刺繡
維吾爾族刺繡工藝伴随着維吾爾族人民的千年文化延續至今,屬于非遺中的傳統美術範疇,以其濃厚的民族特色與精湛的工藝散發着它獨特的魅力,在新疆少數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中獨樹一幟。
其中,哈密維吾爾族刺繡尤其出色,多以花草為主題的象征圖案構成,圖紋布局疏密合理、密而不亂,紅花綠葉,色彩豔麗。
5、彜族火把節
彜族火把節作為一項民俗文化,也位于非遺之列,是彜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流行于雲南、貴州、四川等彜族地區。
火把節當天,彜族的村莊都會舉行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光、祭祖先,期望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彜族村民将火把、松明子插于田間地頭,火龍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動人。最後彜族青年男女會聚在一起,将許多火把堆成火塔,唱歌跳舞,盡情狂歡。彜族火把節近年來已經成了彜族人代表性的旅遊特色,每年來彜族村莊參加彜族火把節的遊客多不勝數。
6、黎族船型屋
日本白川鄉有合掌房屋,咱們中國也有童話一般的房子,叫做黎族船型屋,流星雨海南黎族聚居區。矮矮的房體,蓋着一隻大大的茅草帽子,特别像江上的船篷,所以叫做船型屋。而這種營造技藝也是非遺。
據說這是古時候的丹雅公主流浪到荒島上,為了防禦野獸的侵襲做成的。這種房屋的營造技術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但是現如今看來,大大的茅草頂棚的确很能遮擋陽光,而且外形非常萌。
7、朝鮮族長鼓舞
朝鮮族長鼓舞基朝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它脫胎于朝鮮族傳統的農樂舞,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曆史。是國家級非遺。
表演者挎一長鼓,一邊拍打擊鼓,一邊展現舞步,以柔軟的扛手、伸肩、鵲雀步等動作為主,身、鼓、神融為一體。而且鼓的兩面音高不同,節奏不同,搭配在一起猶如高峰低谷,相得益彰。清麗鮮明的鼓點再加上優美的舞姿,令人賞心悅目。
8、傣族孔雀舞
關于孔雀舞的傳說有很多,但無一不是傣族人民對優美的孔雀舞步姿态的向往,于是善舞的傣族人索性創造出來一套完整的動作,也就是孔雀舞,來表達這種熱愛。孔雀舞屬于非遺的傳統舞蹈。
傳統的孔雀舞都是由男子頭戴金盔、假面,在象腳鼓、鑼、镲等樂器伴奏下進行舞蹈。塑造孔雀"林中窺看"、"漫步森林"、"飲泉戲水"和"追逐嬉戲"等神态和自然情景。相應的孔雀舞步也都是模仿孔雀的樣子。
起初的孔雀舞更多的是陽剛健壯,缺乏陰柔之美,直到楊麗萍的出現,帶來颠覆性的孔雀舞表演。楊麗萍的孔雀舞至今都有很大的影響力,也是孔雀舞讓這位藝術家被挖掘了出來。
9、回族同盛祥牛羊肉泡馍
同盛祥創建于1920年,享有“天下第一碗”的美譽,同盛祥的牛羊肉泡馍講究的是一個“鮮”字,光是吊湯就要炖14個小時,肉爛湯濃、香氣四溢。
馍需要食客自己掰,再由夥計呈給掌勺大廚,加羊肉湯大火快煮,放入牛羊肉、粉絲、蔥花香菜,優質的還有木耳、黃花菜、香幹。等到端上桌,再淋一勺辣椒油,配着幾顆糖蒜一起吃,真真是一種享受。
中華民族的非遺璨若瑰寶,每一項都值得人們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自覺和自醒絕不僅僅是靠一個人就夠了,而是要依靠人民大衆的力量,需要每個人從心底去認同民族文化。說了這麼多,你最喜歡哪個民族的非遺呢?歡迎在留言區告訴我哦
(圖片來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