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買車注重哪些方面,品牌?空間?實用性?亦或是皆有?不可否認,對于大多數國内消費者而言,這些都是購車時非常看重産品表現,而廠家也深知這點,如今引進國内的車型,要不是專門針對車輛在軸距上加長,就是專門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的特供車型。
其實在日本有這麼一類車型,也十分重視自身的車内空間表現與實用性,在當地幾乎每家每戶都配備有一輛,而在國内卻幾乎看不見這類車型的身影。其産品調性明明也同樣滿足國内消費者的購車需求,但為什麼K-Car卻沒辦法在中國火起來?
K-Car其實是指輕自動車這一類汽車産品,并且在産品規格、動力方面都有十分嚴格的标準,長寬高分别不超過3400mm、1480mm、2000mm,座位不超過4個且排量不超過660ml(也就是0.66L)。
對比Smart forfour的長寬高(3495/1665/1554mm),K-Car這類車型在長度上基本屬于微型車的水準,但是得益于其限制高度有2000mm,因此K-Car在車身高度上有較大的發揮空間,無論是乘客的頭部空間還是後備箱高度都有着非常好的表現。能夠較好的滿足一部分家庭結構相對簡單的日本家庭的出行需求。
并且這類車型一直在與時俱進,發展至今,K-Car在功能方面已經涵蓋有6安全氣囊,電子穩定系統,自動空調,甚至是座椅加熱、後視鏡電動折疊、換擋撥片、自動刹車這些高級配置。
K-Car在日本流行起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日本的交通情況實在太差,并且道路寬度也十分窄,根據海外的調查統計顯示,日本公路(除高速公路外)的平均寬度僅有6m,掐頭去尾實際供車輛通行的部分僅有4.2米,規劃成雙向單車道的話每條車道寬度僅有2.1m(而國内的車道寬度基本在3~3.75米之間)。以軒逸為例,車輛寬度為1815mm,這類普通轎車放在日本街道上車寬與路寬僅差不到0.3m,在城市之間穿行及其不便。
其次K-Car在日本是受到政策方面的支持的,這點與國内對于新能源汽車減免購置稅的形式比較像。其實不少人都知道,在日本想買一輛車是需要出示車位證明的,既證明你買了車後有車位可供車輛停放才可買車,雖然在東京這類人口密集區買K-Car車型也要出示車位證明,但一些偏遠地區或是人口密度較小的地區則并不需要。
雖然在當地出行和買車已經如此艱難,但一些本土車企還是學會了“苦中作樂”,除了一些方方正正,照顧實用性的K-Car車型外,當地還有像本田S660、鈴木Cappuccino這樣帶有雙門雙座、後輪驅動定位的跑車款K-Car,這類車型滿足K-Car的車身尺寸和排量規格,并且還能以十分親民的價格(本田S660售價折合人民币為10.32-12.4萬元)入手一輛樂趣十足的小跑車。
而以國内消費者的角度來看K-Car,最大的缺點就是其動力非常差,一台三缸發動機,0.6L的排量,其最大時速幾乎無法超過100km/h,很難做到高速行駛。雖然國内消費者對于車輛動力普遍不怎麼重視,但0.6L的排量幾乎已經是無法滿足車輛日常行駛所需的水準了,即便是在日本,K-Car也一般隻用于市區内通勤,基本不會被用于跑長途。
第二點是K-Car車型的舒适性比較一般,為适應較弱的動力水準,必然要削減其重量。以鈴木Hustler為例,其重量僅有820kg;即便是當年風靡國内的微型車鈴木北鬥星,重量都達到900kg。而這些K-Car閹割掉的是哪一部分的重量?沒錯就是隔音。一些車門、A柱等地方隔音材料的減少導緻車輛駕駛起來會讓車内人員感受到十分明顯的胎噪、風噪,因此也令車輛的舒适性大打折扣。
第三點就是人的面子問題,國内大多數消費者對于小型車和微型車十分不待見,微型車大多會被貼上廉價、粗糙、沒面子的标簽。因此比起微型車或是K-Car,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咬咬牙選擇高一個級别的車型。
在中國市場,其實也有一部分微型車借鑒了K-Car的設計,上面提到過的鈴木北極星就是很經典的案例。北極星四四方方的造型本就與傳統K-Car十分相似,并且車身長度也僅有3400mm,而車身寬度因為不需要照顧到路寬限制能夠達到1575mm,加上1670mm的車身高度,車輛載人和置物方面在微型車級别算是相當出色的産品。
而近幾年随着國内大力推廣新能源産品,加上車企為了打造一些低能耗、低門檻的市内出行産品,K-Car文化與新能源汽車産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也造就了屬于中國的K-Car産品。
近期話題度頗高的宏光MINI EV就屬于這一類範疇,首先2.88-3.88元的售價幾乎可以說是完全沒有購買難度;加上達到1621mm的車身高度也賦予了其不錯的頭部空間和後備箱高度;而作為純電車型,宏光MINI EV的用車成本自然也要比傳統燃油車更低,170Km的最大續航裡程滿足一般的市内出行也基本沒有難度。而最令人吃驚的是該車的銷量,8月份共售出15000輛,可見該車确實是一款被市場所接納的産品。
K-Car這種車型雖然适應日本當地的用車情況,但換個角度來看也實屬無奈之舉。雖然K-Car這類車型既能适應當地的出行條件,又能解決人們的出行問題,但也确實犧牲了産品舒适性、設計感等方面。而對比之下,國内在用車環境上則相對舒适得多,但在如今國内出行方式越來越多樣化的今天,不少車企也在吸收着K-Car的産品優勢,并結合國内消費者需求、出行環境推出屬于中國的“K-Car”産品,這是最令人感到欣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