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我是濤聲依舊。
我們以前說培養德、智、體三好學生,現在說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與智是重要的兩個方面。現在,如果把智與德結合成一個詞,到底指什麼呢?
智性美德,這個詞聽着有些陌生,很新鮮。其實,這個詞代表的意思值得每個老師和家長在教育孩子中引起注意。
美德,一般是和品行、品性聯系在一起的,我們說一個人具備美德,一般是指做人做事上的品德高尚。
其實,和品行美德相對應的,還有智性美德。
蘇格拉底有句話:美德即智慧。
看來,智慧與美德密不可分。
所謂智性美德,是指要成為批判的思考者和高效學習者所必備的品質。它包括好奇心、開放的心态和思想上的謙遜三個方面。
在美國的一所學校,特别注重智性美德的培養,他們基于這三個核心價值展開了對學生的培養:
一是思考的文化:勤提問,求甚解,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二是認識你自己:不斷進行自我反省 ,并培育自覺意識。
三是開放與尊重:努力營造一種強烈的共同體意識,緻力于培育合作、賦權,以及自覺接納并尊重他人的思考。
下面,我來說一下對以上内容的理解:
首先來談一下思考的文化:
從孩子小時候起,家長就應該不斷用啟發式的問題來促使孩子思考,并且注意引導孩子的思考方向,讓孩子掌握一些思維方法,比如邏輯推理等,并逐步形成習慣。
孩子對外部世界的認識,不應該僅僅來自大人的灌輸與說教,更多應該是在大人設置的問題之下,讓孩子自己通過思考得出。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的認知水平,可以設置不同梯度的問題,讓孩子體驗思考帶來的快樂,感受思維的魅力。
當家長這樣做的時候,就是在培養孩子的智性美德。家長們應該減少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用于啟發孩子思考上,一個學會了思考,養成了良好思維習慣的孩子,會主動去探尋世界的奧秘,會激發更多的好奇心,最終會變成一個善于主動去學習的人。
這種智性美德的培養,對孩子未來發展的意義,要遠遠大于孩子上各種輔導班。
其次,再談一下“認識你自己”。
為什麼“認識你自己”也成為智性美德的一部分?因為認識自我對于個人發展具有重大的價值。
一個人最難的是認識自己,因為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幹擾因素。我們對自己的評價經常是帶着主觀的偏見,這會讓我們看不清自己身上的缺點,同樣,對于自身優點的認知判斷也會有很多偏差與不足。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自我服務偏差,比如:我們自己和他人做了同樣一件不好的事情,在進行評價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奉行兩套标準。對自己,會過多強調客觀原因(我沒辦法,隻能這樣做),對他人,我們會更多歸結到人品等主觀因素(這個人是品質敗壞,才做了這件壞事)。
由此可見,認識自己真的是太難了,正因如此,我們就需要經常反省自我,在這種反省中逐步接近自我真相,當然,可能永遠也不會達到真相,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認清自我有助于我們待人接物,也有助于遇事做出正确判斷,防止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
如此看來,很顯然,認識你自己,不僅是品行美德,也是智性美德。
最後,來看開放與尊重:
一個人在思考的過程中,如果思想封閉,不善于借鑒他人的觀點,那麼這個人所取得的成就也很有限。所以,具備開放的思維應該是智性美德的内容之一。
開放的思維來源于謙遜,這意味着不去盲目或急于否定他人的觀點,尊重他人觀點中與你不同的地方,接納與自己不一樣的人。
要意識到,他人看問題的角度可能是你沒有的,所以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他人基于不同的立場,會有相異的看法,這很正常。
我看到過關于思維開放這方面最好的一句話——“你與我不一樣,我很好奇,我想知道你是怎麼想的?”
能夠說出這句話,并且發自内心這麼想的人,很少,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因為,我們會本能地去維護自己的觀點,唯恐自己被否定,不管自己的觀點到底是不是經得住推敲。
這個世界上,隻有具備思維謙遜的人才善于合作,而一個學會了合作的人,才能更容易少走彎路,更能成功。
我們應該始終警醒自己,少用零和博弈(網上查一下)的思維習慣去看待問題,這個世界上充滿着太多雙赢與合作的機會,但是,卻經常在零和博弈的思維中白白丢掉。
比如,有人經常這樣想:“我就要比他強,如果讓他強了,不就顯出我的無能了嗎?”,其實,你們完全可以都是強者,隻要你善于與強者合作。
所以,這,也是智性美德。
越琢磨,越覺得智性美德這個詞太妙了。一個具備了智性美德的孩子,會慢慢得具備品行美德。反過來,一個隻講品行美德,不去修煉智性美德的人,慢慢的,品行美德也會丢掉。
如果要想培養德才兼備的好孩子,各位家長可以從以上三個方面入手,相信堅持下去,必有收獲。
,